11月6日,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主办的“京津沪渝四省区德育研讨会”上,天津市一所中学的几位老师提交了这份“中学生劳动现状与教育对策的调查报告”。在近一年的时间中,他们向847名中学生、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家庭、校内和社会各方面。调查发现,学生在家劳动的时间不长,内容单一。70%的学生在家帮父母干活仅半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占24%,一个小时以上的仅占7%;在家务劳动中,只会做简单的饭菜(蒸米饭、鸡蛋汤等)初一占28%,初二占29%,初三占55%。洗小件衣物,初一占38%,初二占66%,初三占79%。而整理房间只限于叠被子、扫房间、擦桌子之类,初一占60%,初二占64%,初三占70%。调查显示,虽然百分比逐年增大,但技能并不高。
    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项调查对在家劳动“态度好”进行了定义,包括分配干一些杂活后,自己主动要求洗碗,天天帮父母打水、收拾房间等。这个比例占被调查者的35%,另外29%的学生是父母分配了勉强去干,36%是不得不干。在学校,“听从教师分配,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愿意为集体的荣誉而干”的占45%,劳动态度不积极,老师分配的任务勉强完成的占30%。25%的学生逃避劳动,扫除时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有的劳动是为了受表扬。
    组织调查的老师认为,一些中学生参加劳动时间少,劳动态度出现偏差,既与家长忽视从生活需要培养孩子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学校只要求各班出十几名同学,结果仅有44%的同学能够参加,社会锻炼机会少。以被调查的中学为例,仅有38%的同学能够参加到儿童福利院、农场等地的义务劳动,而深入到贫困山区、厂矿企业的机会少得可怜。
    “劳动也有做人的问题。”组织调查的老师认为,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广阔课堂,学校应重视提高劳动课质量,完善校内劳动的具体操作和评估标准,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活动。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局长周焕奇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新本领,也才能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