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评论:权力、金钱、关系--择校的代价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18

  小学升初中的电脑派位方式,在北京的公众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是电脑派位呈黑箱操作形式,其随机性和公正性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校际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家长极为正常的择校意向。有些省市很多年以前就已成功地实行了电脑派位或就近直升对口中学的小学升初中方式,其基点是校际差异不大。而北京在没有适当解决校际差异过大的问题之前实施电脑派位,家长的择校热就必然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校际差异的存在,意味着那些有着较好教学条件的学校拥有稀缺的优势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则不可避免地使人们关注于稀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及公平性。以前,稀缺的教育资源是通过统一考试的成绩来分配的,考分高的就可上条件好的学校,考分低的则上档次低的学校。现在,取消了小学的升学考试,而那些没有参加电脑派位的优势教育资源又是如何分配的呢?

  我们从一些重点中学的初中新生的构成不难发现,主要有这样几种成分:其一是资优学生,是通过在该校以各种名目办的校外有偿业余培训班中学习多年后,按成绩录取的,名额极为有限;其二是有钱的单位用高额赞助费买断若干班,为本单位的职工子女集体择校,这无疑是钱与权合力的产物;其三是学校教职工的子女,以及与学校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关系户的孩子,人数难以估算;其四是由各小学校推荐的连续多年的三好生、大队长,人数可想而知不会多;其五是有业绩的文体特长生,往往还要有一定的“关系”,即特长能否被承认要视关系而定。总之,最终占有稀缺教育资源者除了少数是靠个人的学业成绩以外,多数是靠家长的权力、金钱、关系网。

  依据考试的分数来分配稀缺的教育资源尽管有诸多的缺陷,但至少还包含了个体的努力成分,这比起依据家长的权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关系资本来说,离公平而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显然是更接近一些。毫无疑问,指向个人努力的社会导向比起指向权、钱、关系的社会导向,于社会的进步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改革的措施需要配套产生,允许电脑派位与择校并存,就应当允许无升学考试的就近入学与择优录取的考试并存,任何选择都应当是遵循合理规则的双向选择。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多种办学模式的并存、多种升学方式的并存是满足因个体差异、校际差异而存在的受教育者的不同教育需求的基本趋向。

  现实使我们不难发现,拥有优势资源的学校近年来的一些微妙变化,即对财源的关注已逐渐取代了对生源的关注;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已取代了对教学关系的关注。相比较,以前的学校是比较单纯的,仅仅是追求好的生源而已。现在的学校则发展了异常丰富的欲求,利用所拥有的稀缺教育资源,以换取各类所需。难怪有家长惊呼,现在的学校怎么什么都要,不仅要孩子有高超的智力,还要家长有实用的权力、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四通八达的社会关系网。随着权力、金钱、关系的大量涌入,使一向被称之为净土的学校,一下子迈入了最复杂的社会领域。

  校际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家长的择校热,而择校热的存在又加剧了校际间的差异并促成了更高潮的择校热。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对于家长来说,择校的代价越来越大。前几年,还只是不参加电脑派位的学校收费,今年已发展到一些在电脑派位的学校中居中上水平的学校因择校供不应求而收费。而且,各收费学校的收费标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无偿性将名存实亡。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如何为择校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如何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限制和避免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学校滥用稀缺资源,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力能否保证,而且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宗旨能否真正体现。(作者:上官子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