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全班59人有“官”40多,这样做好不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30

  一个59人的班里,有模拟的广告公司、财务公司,还有班级环境领导小组等等,40多个孩子担当经理、社长、总编、组长……这样一项实验,因为被认为培养孩子“官本位”意识而在成都引起讨论。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创新实验班的诞生

  成都20中是一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1999年8月,该校教导处副主任丘小云参加省教委组织的培训之后,针对教育创新问题向校领导作出报告,提出了组建创新实验班的想法。

  20中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城市、农村,生源结构层次多样。在选择了一个自然班为创新班之后,丘小云与班主任劳承刚牵头,集中10名青年教师参与,组建创新教育课题组。

  课题的三个重点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心理。这项创新实验的周期为3年,从学生初一入校,到初中毕业。

  试运行中,教师们决定收缩课题,将目标集中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甚至由他们拿着老师做好的教案,到讲坛上讲课。学生可以怀疑教师、怀疑课本、挑战权威。

  社会意识与开放教育

  “开放性”是教师们实践创新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主张突破学校的围墙,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让孩子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11月20日一堂特别的活动课。这堂课的主题是“口才、思维、创新”,因为开始竞选广告公司公关部、人事部、广告创意部、广告大赛组委会的官员等,而使得班级里的“职位”陡然增加。

  实验中,劳承刚提出“人人有事做,人人参与管理”。管理班费的成立了财务公司,班报《新苗新》也设立了社长、总编、副总编等职。文学社等“民间团体”也有社长。教室环境不好,班上就成立了“班级环境领导小组”,组长提出粉刷教室的想法,得到积极响应,他还从自己家里搬来了盆花,美化环境。

  有因设计班会主题而成为导演、总策划的;有因为承包讲台、窗帘而成为董事长的;加上班级里原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班级里有“职位”、有“地位”的同学数量已经颇为可观。

  此外,班级里还成立了多个以“课题组”为单位的科研部门,向班主任提出的立项报告有数十份,获准立项的有8个,西部开发、青少年犯罪等均成为科研内容。

  学生蒯乐发现成都市的公交车站存在一站多名的状况,就写出调查报告,称有的公交站点名称竟有5个,对成都发展旅游十分不利。他的调查报告,引起了成都公交公司的高度重视,该公司已经表示对此进行改进。

  如何面对竞争的诱惑

  创新实验班有40多个职位,但每一个职位都是竞选上岗,不合格随时可能被淘汰。

  14岁的何爽提出竞选《新苗新》报的二版编辑,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精心策划版面,经过全体同学投票,终于以“微弱多数”当选。第一期出来后,遭到一些同学的批评,说采用的稿件太“庸俗”,何爽就暗下决心,将第二期编好。果然,他编辑的第二期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对此,何爽有着清醒的认识:“想干我这个职位的同学很多,如果干不好,就可能被同学、班委投票表决而下台,所以,我珍惜、重视每一次机会。”

  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地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以便教会孩子怎样面对挫折,怎样正视竞争中的压力。

  11月20日,进行广告公司一些部门负责人的竞选。王珍珍与彭佳竞选同一职位:公关部经理。

  竞选台前,彭佳说,王珍珍的普通话说得好,如果我没有参加竞选,一定投王珍珍一票。王珍珍却说:感谢你对我的肯定,你也应该展示自己的优势,取得成功。

  对此,丘小云颇为感慨:“友好竞选,孩子们赞扬竞争对手,而不是靠贬低对方获得成功,是心理素质较好的体现。”

  彭佳的理解是:“一些明星总说自己的对手不好,结果反倒自己不受欢迎,有些人赞扬自己的对手,结果是因为谦虚赢得更多人的尊敬。”

  广告大赛组委会和广告门诊部的负责人正在竞选中,还没有诞生,有的同学就积极发表自己的“施政纲领”,开展工作。广告大赛是号召同学们对社会上已经有的广告进行捕捉,征集好的广告进行评选。广告门诊部对同学们认为不好的广告进行整理、修改。一些同学对于竞选上述两个部门的负责人表示了浓厚兴趣。

  社会人士评说不一

  最近,成都一家媒体以“人人有官当”为题对创新实验班的做法进行报道,一时间,这个班被一些人认为“帽子”满天飞而受到质疑。

  丘小云也感到了压力:“我们是省级重点中学,不可能不考虑社会形象问题。创新教育就是要鼓励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能会很幼稚,但我们不能见到孩子刚刚冒出创新的萌芽,就把它掐灭。创新教育应该是不怕出错的。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一些媒体和社会上的不同看法。”

  劳承刚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国家紧缺的就是管理型人才,创新实验班不是给孩子们封头衔,而是在中学阶段真正培养孩子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他们真正具备管理能力,这些做法有什么不好呢?

  一些教师还表示,他们和学生们不怕争议。

  这种做法是培养孩子“官本位”意识的出格做法,还是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一项教育创新,目前在成都一些人士中并无定论。

  记者注意到,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