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一所学校的老师去青岛参观,路过淄博,校长心血来潮,想停车到淄博一中看看就走。这一看不要紧,他竟然扎扎实实地在这里呆了两天。校长感叹:十几年的校长白当了,淄博一中给我洗了脑!
    淄博一中有50多年历史,1955年被命名为省重点中学,1992年被首批确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85%左右,今年高考,这所位于淄博博山山区的学校642名应届毕业生中有434人升入本科院校。一中认为,是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界定,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在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注重战略规划、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协调工作等。
    近年来,该校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学校管理当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绩。
    给学生高远的视角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培养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其精髓是对所有学生实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围绕这个轴心,学校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近年来,一些中学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致使一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出现种种心理问题。为此,1997年,学校制订了《淄博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淄博市学校的第一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
    校长云震华的说法是:“要对所有的学生负责,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学校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的口号。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
    为此,学校引进了两名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成立了有8名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队伍,聘请了省内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和临床心理专家当顾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出版《校园心理》报,举办有关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等。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围绕这个目标,学校的德育活动强调计划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由于学校所处的博山工业区的一些企业不景气,学生父母下岗者增多,使部分学生一度心理负担很重。学校师生共同成立了全市教育系统首家“爱心基金会”,帮助这些学生;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使他们走出了阴影,形成了健康积极的心态。
    1999年9月,学校投资3万元,建成了校园文化灯箱,灯箱上的标语全部来自学生自创的名言,每条被采用的标语全部标明作者的班级和姓名,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教育。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给母校来信说,感谢母校,给了我们一个高远的视角,让我们把世界浓缩。
    人人有目标
    前来参观的人发现,淄博一中的人言必讲规划,校长书记讲,教师讲,图书管理员也讲。
    对此,云震华校长的解释是,一个学校没有好的战略规划,一切工作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有的学校教学质量时好时坏,就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的好的战略规划,工作随意性太大。
    由于一直坚持制订自己的战略规划,一中这些年教学质量稳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淄博一中,每个岗位应该干什么,应该干到什么水平,都有明确的规定。学校逐层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完成不了,就得处罚。在学校内部,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自下而上逐层对上一层负责,充分发挥各层次负责人的作用,使他们实实在在地负其责、行其权、得其利,保证学校决策的全面落实,形成“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的内部格局。
    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注重规划和构建了协作体制,强调全员参与,优化了管理模式,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1990年以前,学校每年高考上本科线的学生一直在七八十人左右。9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上本科线过百人的目标,结果,不仅过了百人,而且在3年内达到了1年上本科线170人。之后,又提出超过200人的目标,结果在全市率先突破;今年,在学校“争第一”的目标激励下,创升入本科430余人的记录。
    首先要有一流的老师
    去年,淄博一中一场改革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场改革的结果是,大学才毕业几年的张萍老师被学校聘为高级教师,而此前,她仅仅是一名初级教师。和她一样,11名教师因为表现突出被低职高聘。而与之对应的是,学校10名教师被高职低聘,其中一名资深高级教师被聘为初级教师。
    学校党支部书记陈贞凯说,要有一流的学生,先有一流的老师。学校的一切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改革首当其冲的是中层干部,职工、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的选聘则紧随其后。学校明确宣布,凡符合干部任职资格者,可不考虑原有身份。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整体合力,精简高效的原则”。学校原有中层干部12人,改革后增加了两个部门,人数却减少到10人。
    根据业绩,对所有的教师全部实行“评聘分离”。原来的初级教师因为表现出色而被学校聘为高级教师,而原来工作不卖力的高级教师被聘为初级教师。
    学校分别按照专家型、骨干和合格教师的条件,选聘校内高级、中级和初级3个职别的教师,凡达不到以上要求的,要继续或重新担任见习教师。
    改革彻底打破了教师的原有身份、职称、档案工资等,不论资排辈,不卡年限,结果学校102名应聘教师岗位的人员中,最终有79人获聘与原有职称相同等级的校内教师职称。聘期1年,期满重新竞聘。
    学校彻底改革了分配制度,实行教师收入与工作质量直接挂钩,根据所聘职称不同,拉开了收入的差距,形成了动态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
    近5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育专著近60种,教学成绩一直稳居全市前茅。
    网络改变了教与学
    淄博一中老师、学生的工作学习条件让来访者们羡慕不已。为了给全面质量管理提供硬件支持,学校贷款建起4000平方米的信息图书楼,设立音体美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老师人手一台微机,班班配备投影仪、彩电、电脑、投影荧幕等设施。学校实行多媒体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上网。
    把世界请进校园,让校园走向世界。学校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办公室、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连成了一个校园网。在校内,就餐、学习、上图书馆,学生的卡轻轻一刷,一切都解决了。
    网络,改变了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和生活,也改变着教与学的传统模式。教师在网上备课,制作课件。教师不再向学生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共同探讨交流。
    语文课上,《文化视点》、《新闻联播》进入了教学内容;英语课上,学生自己动手采写出版英文刊物《春晖》……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个体实践,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正在一中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