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创新 物业敲门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现有学生1646名,教职工109人。该校原是一所企办学校,1997年才从企业剥离出来。
    近几年,学校后勤人员的状况是一名总务主任、一名总务员,忙不过来,就聘请临时工。
    在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呼声下,学校进行了一些没有成为系统的后勤改革。比如,将自行车管理承包给个人,将学校所需花卉承包给园艺师。应该说,这些“小打小闹”还是给学校带来一些效益,聘请园艺师的好处是每季度免费更换一次鲜花,一年就有1600盆。姹紫嫣红的花朵装点校园,也给学校领导带来最初的“社会化”的甜头。
    今年8月,学校开始与物业公司接触,恰好此时,成都瑞德物业管理公司进入了学校领导的视野。瑞德物业,是成都物业界的一支新秀,他们的方案和报价让校方激动起来,每年费用8.7万元,而当时学校每年后勤的实际支出是10万元,如此一算,引进物业反倒让校方的钱袋有所结余。同时,物业管理学校的方案也被看好,因为目标锁定在“两年时间将此建成成都学校物业管理的示范区”。
    今年11月1日,成都高新实验中学与成都瑞德物业管理公司正式签定合同,将学校的后勤管理全面移交物业公司。为了保证合同的严肃性,双方还到成都高新区司法处,对合同进行了公证。
    学校大门变成“礼仪岗”
    11月6日,瑞德物业的12名员工进入学校,其中,1名管理人员,1名水电工,5名保安,5名保洁工。最先让人感受到变化的是学校大门,多年看门的“老大爷”不见了,代之以身穿制服、见到来访者敬个标准军礼的保安,物业公司说他们是应聘的退伍军人,并将大门守卫建成了“礼仪岗”。
    过去,社会青年进入学校,看门的老大爷没有什么办法阻挡,现在,保安人员24小时巡视校园,节假日加设双岗。学生们说,安全感增加了。
    高新实验中学总务主任成冀邻,原是一名一级教师。物业公司进来,他的变化最大,除做些与物业公司的协调工作外,他又去教课了,每周6节体育课。离开教学一线整整5年,对于重新开始教师生涯,他感慨良多:“当初,我是作出牺牲离开教学一线的,现在,物业公司的规范管理超出学校的想像,也解放了我们这些后勤人员。”
    眼前的变化不胜枚举。比如,过去,操场很长时间都不打扫,现在,每周都要打扫一回。校园里,保洁工随时打扫卫生,连一个纸片都难见到。再比如,绿地上出现了“爱护花草”的指示牌,同学们数以千计的自行车,按照年级指定停放地点进行规范管理。有关人士表示,物业公司接手后勤管理以来,校园秩序、卫生、安全、绿化等已经出现井井有条的新局面。
    为了实现物业与学校的融合发展,每星期一,固定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校方代表与物业管理人员坐在一起,商量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办法。
    校长杨齐明认为,物业管理公司与学校不是甲方乙方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同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协作伙伴。因而,双方对出现的问题根本不会相互推诿,而是真诚协商,密切配合。
    成都瑞德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温文遐说,物业公司接管学校后勤,从签定合同那一刻起,8.7万元的报价,已经注定不会赚钱,甚至要为学校作出一些财力支出。我们的目标是利用优势,降低成本,达到效益持平即可。这是因为中小学校管理的社会化、物业化是一种趋势,我们就是要抢占先机,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占领这一市场作准备。
    物业的冲击在哪里
    物业公司掌管学校,首先使学校对自身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校方表示,学校办社会,面面俱到,成本很高,这种办学管理方式必须改革和创新。学校现有32个班,按正常的行政配置,就要有32个行政管理人员,而现在,17个管理人员大部分干起了教师工作,从校长到主任都教课,实际上,这样做使学校的教学职能更为突出和单纯。
    总务主任成冀邻认为,过去有事找校长,现在有事找物业,建筑物的保护,办公桌椅、学生桌椅的维修,包括丢失物品的风险赔偿,都纳入了物业管理轨道,真正使学校教学无忧。物业公司的专业化、规范化是学校难以达到的,仅仅从降低办学成本来说,专业公司在购物上就有科学、节约等优势,合理统筹运作,学校降不下来成本,他们做到了。
    总务人员称,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才是教育、教学真正的解放。
    瑞德物业管理公司学校管理处主管罗成,原是教师出身,现在,他作为物业代表常驻学校,处理物业管理中的有关问题。他认为,物业公司进入学校以来,首先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进行质量认证。经常填写分承包项目质量检查记录、安装维修及服务回访单等,及时反馈教师、学生对管理中的意见和要求,以便把服务做得更好。
    物业公司总经理温文遐说,把后勤从中学校剥离出来,为学校节约了资金,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中去,是给学校“减负”。物业公司进军中学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市场发展方向,这一市场在未来必将竞争激烈。
    物业方面承认,在管理小区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校园管理与小区管理毕竟是两码事,如何更快地适应教学需要,是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