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家长期盼“家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5-20

曾经在10年前或20年前读中小学的人们都有这样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每个学期总有几个晚上,班主任老师要来登门家访,向学生父母谈谈孩子最近的表现,同学生交流一下思想感情。这种在那时极为流行的老师与学生乃至家长的交流方式,如今恐怕很难见到了。

  “班主任老师是否到你家里来过?”记者向12位中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其中11名学生摇头,仅一位学生告诉记者,班主任曾经来过家里,是为了“向我爸爸单位借车,组织同学到旅顺龙王塘看樱花”。
  必须承认,为了向学生家长汇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一些学校和年级频频召开家长会。许多家长为了这些会议不得不向单位领导告假,很明显,目前的家长会已完全取代了教育界几十年一贯的“家访”,但是,家长会能够真正取代家访吗?记者对此专程进行了采访。

  需要申明的是,记者采访的9位学生家长,对家访均投了赞成票。“我仅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黄山这样告诉记者,他向记者述说了当时家长会的场景:班主任把孩子最近的考试成绩向家长一公布,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的家长自然也要被老师点名批评,甚至训斥,“我觉得这不是参加什么家长会,而是代孩子受过,一些本应是老师与家长个别交谈的问题被公开曝光了”。从那儿以后,孩子的家长会都由孩子他妈去“出席”了。而学生家长刘静则认为,家长会仅仅是敷衍了事,“做家长的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也需要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一个家长会仅一两个小时,面对几十位家长,老师可能一一评说吗?”在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目前家长会召开的次数不少,但老师同学生家长,甚至与学生愈来愈缺少心贴心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正是家访的目的。“家长会同家访相比,惟一的好处是老师省事儿了。”一位学生家长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虽说有些尖刻,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在采访中,记者接触了一位退休的中学校长,她告诉记者,当时交通不方便,学生住得也分散,但许多班主任拿着手电筒到学生家里探访,老师和学生彼此信任,老师与学生家长的心也贴近了,“现在交通方便了,学生住得也比较集中,无论环境和条件都优于当年,可是为什么教育界的这一优良传统却给放弃了呢?”

  家访并没有过时,事实上,家访有着家长会无法替代的作用。希望我市的教育界能够发扬这并未过时的传统——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