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德育课本和德育方式老化引起专家重视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2-18

    “我们的德育没有目标体系,这种德育状况应该改变。”在北京十五教育规划座谈会上,四中校长邱济隆对目前学校的德育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没有按规律办事,往往是主观愿望代替了客观规律。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太差了。”

    德育课本与时代脱节,这几乎是所有德育教师的共同感觉。崇文区某小学教了几十年思想品德课的石老师说:“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20年前课本什么样,现在基本还是什么样。你去看看学生的课本,都是编书的人坐在屋子里想出来的。”

    翻开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本,一些熟悉的标题出现在眼前:新旧社会两重天(雷锋的故事)、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李大钊的故事)、劳动光荣(甘祖昌的故事)……“时代发展了,我们的思想品德书是不是也该变变样了?现在的社会环境,最首要的是教会孩子怎么做人,而不是告诉他们什么大道理。你教给孩子一套,他到社会上看到的是另一套,哪个影响更大?哪个更实惠?社会是一本大书,大书会影响小书。”

    石老师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刚刚结束的一项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显示:北京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中当问及“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时,40%的人回答是“不排”。另外,38.3%的人认为“上课迟到早退”是常事;54.2%的人认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问起“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弱病残是否会主动让座”,两成人选择了“假装没看见”、“别人不让,我也不让”;在回答“每年自行车纳税,你会如何做”时,竟有近三成的人选择了“能躲就躲”、“从不纳税”和“从别人车上揭下税标贴到自己车上”。

    这样的调查结果是怎样造成的?青少年们对“决定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的选择是:社会环境(62.8%)、家庭熏陶(38.2%)、学校教育(27.1%)、成人表率(15.8%)、舆论导向(11.2%)、影视作品(9.4%)。

    现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孩子们心中又是什么印象呢?师大二附中高二的学生小刘说,思想品德和政治是学了用来考试的,书里的道理太多,可是离生活太远。

    也许我们需要更新鲜的德育课本和德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