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发展人而非选拔人:考试的感觉像春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1-14

    期末考试是教学过程的终结环节,是检测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它的基本功能体现为评定、诊断、反馈、导向和激励。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升学考试“选拔”功能的影响,学生为分数所累所苦。同时,这“分数”也揪着教师、家长的心。

    寒冬的北京,正是期末考试的季节,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小学。在那里,记者没有感受到考试的残酷,体验到的仿佛是春天。

    有识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发展人”而非“选拔人”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得到了落实。

    分散分项考 师生共评定

    西苑学区:突出能力 全面公正

    “以前一到期末考试,精神很紧张。但现在不是这样了,心理挺平静的,我还愿意考试呢。”1月9日北京西苑小学六(3)班王浩同学对记者这样说。考试内容多了,要求高了,学生心理反而不紧张了,这就是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期末考试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心态的变化。

    西苑学区的考试改革,是针对长期存在的一张试卷定高低的期末考试模式展开的。他们认为,即使你这张卷子出得再好,也难以全面、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比较全面地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西苑学区改“集中考”为“分散分项考”。语文科分朗读背诵、实际应用、口语交际(听话说话)、作文、基础知识五大项;数学科分口算、实际应用、口头分析应用题、计算、基础知识五大项;英语科分对话(说话)、朗读、听力、基础知识四大项。每项都单独考,单独评定成绩,成绩不是分数,是等级,分优、良、达标、待达标四等,有相应的评定标准。有些项目,学生对第一次考的成绩不满意,还可随时申请再考,直到满意为止。考试时间由原来的两三天增加到两三周,但每次考试时间大大缩短,少则10分钟,最长的作文考试也就60分钟。考试的形式由单纯笔试转向笔试和口试、动手操作相结合,由全封闭考试转向开放、半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由固定应答式转向固定与自由应答相结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也由原来的教师独立评变为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使考试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对立”变为目标一致的相互协同和合作。

    西苑学区的期末考试改革,还突出了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素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比如英语,他们特别设置“对话”考试项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学生根据情景对话,从而加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专门设“口语交际”项目,加强学生“能说会听”能力的培养。

    西苑学区马亦男校长向记者介绍道,西苑学区的期末考试改革开始于1997年新学年,同时在学区七所学校进行,总目标是“突出各种能力,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试卷学生选 同学相互测

    光明小学:考试为乐 体验成功

    10日早晨8点,冒着隆冬的严寒,记者赶到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来感受这里一、二年级的“乐考”。

    一踏进一(3)班,暖意和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教室里挂满了纸花,黑板上的花丛中探出几个大字:“成功,喜悦”。这节课考数学,期末试卷其实就是4种彩色的小纸,摆在讲台上,学生们自己来选两种做。老师拿着红花章,随堂就“判”了卷子。半节课的功夫,这个班的孩子人人都得了小红花———让低年级小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考试,在学期最后再体验一下成功,是光明小学探索了8年的“乐教、乐学、乐考”课题的一部分。

    此前一天,在这所学校二年级学生中进行的是“互测式乐考”:不论语文还是数学,老师发下的试卷仅只是题型,没有任何内容。每个同学根据本册书在这张卷子上出题,然后与同桌互相交换卷子考试。这样,全班有多少同学,就有多少种试卷,学生考得其乐融融。乐考还有游戏式、自选式等等。而1—6年级的考试,更不是期末算总账、一次考试定乾坤,采取的是“分项考核,综合评价”的办法,把“双基”的知识分散到平时测试中。比如语文的朗读、字词等技能,在一个月里用一节课考一门,每学期进行一次作文比赛,期末考试就没有作文了。这样减轻了老师、学生的压力,大大缩短了期末考试时间。另外,平时学生的作业、单元练习、学习态度等等,都在期末成绩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最后卷子上的考核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所以使期末考试淡化了。

    小学的期末考试既然不是选拔考试,何必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走上考场、非要在那儿一争高低呢?光明小学进行的“小学低年级乐教、乐学、乐考”课题研究中,着重研究的是小学与幼儿园衔接的问题。好多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经历了从“盼上学”到“怕上学”的心理历程,他们怕的不就是考试吗?现在的乐考,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感到“我是成功的”,那他平时一定乐于学习。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说,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考试是为了帮助孩子体验成功。因而在光明小学的1—6年级,每学期还有一次特别考试:每个同学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是学校给学生的又一次“抬头走路”的机会。

    考试像平常感觉很轻松

    北京小学:强化个性 鼓励创新

    本周是北京市中小学期末考试的时间。然而在北京市北京小学,学校里的教学秩序一如平时,各科仍按课表上课,完全没有考前复习和考试时的紧张气氛。但不是这里不考试,而是考试的形式变了:老师这几天随堂抽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们作个小小的水平测试,或是给出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期末考试便结束了———用不着复习,知识是在平时铺实了基础的。这种轻轻松松的感觉令学生们很感惬意,但他们感觉不到的,是在这形式变化背后,教育者教育观念的变化。

    上午第三节课,在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明新执教语文的五(4)班,虽然新课已经上完,但他像两周来一样,把书中的选读教材作为扩充内容讲给学生。这节课还剩20分钟的时候,他很自然地把课过渡到另一个节目:在黑板上,他写了一个大字“笑”,下面的小字是,“看到这个字,你能写点什么呢?20分钟里,施展你的才能吧!”在规定好的时间里,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个班这次期末的语文考试就这样进行并结束了。在北京小学的各个班,各科考试同样是由教师自己出题、自己选择形式。比如,有的二年级老师出的语文试题,是选出本册书中的几个词,让学生将之联成一句话;三年级数学学习过丈量,老师出的期末试题就是问学生“假如从教学楼到校门口铺红地毯迎接客人,需要买多少?”学生们在课下有的拉尺,有的记录……

    这些活动在北京小学都没有被称作“考试”,而是叫“测试”。该校吴国通校长算了一笔账:每学期有两周时间复习、考试,6年下来就是24周。这24周里学生学不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相当于在小学阶段白白耽误了一个学期。吴校长认为,21世纪要特别强调创新。而影响中国孩子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的不够个性化。北京小学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结合课题的研究,学校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水平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课上到位,把基础打扎实。学生们学到了位,就不会怕考试,学校也用不着像以前那样考学生了。过去是考什么学什么,现在是我们要翻个个,学什么考什么,学生轻轻松松,不会把考试当成负担,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保持住对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