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校园新童谣》——解读孩子的童年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26

    童谣也是文化。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童谣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然而,在国人刚刚步入物质充裕文化丰富的21世纪的时侯,我们的耳际却回响起那些带着沉重、苦涩而又无奈的童谣,一个时代命题从朗朗上口的“新童谣”中凸现:你理解“抱大的这一代”吗?

    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让我们感到吃惊———新近完成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做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14%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然而,和孩子们的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比,老师、家长们却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们在学校的感受。有56.0%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和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孩子和我们的心理距离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家长方面的情感压力。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几乎是倾尽了全部的爱,可是大多数家长只是单纯地在物质上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往往忽视了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以致于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一些想法。

    孩子们告诉我们,他们在不被理解或感到压力大时,才会传唱一些带有消极内容的童谣,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为他们准备一些富有童趣、对他们有益的童谣呢?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还指出:中国儿童的学习压力沉重,学习负担影响了少年儿童闲暇生活的质量。调查结果表明:小学1至3年级中67.2%城市儿童和45.6%的农村儿童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有67.0%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60.5%的城市初中生和61.6%的农村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无疑,沉重的学习压力压出了校园新童谣。

    尽管“新童谣”不会给学生带来实质性危害,但它给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乃至儿童文学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可持续地为学生的减负做好工作,受儿童欢迎的校园童谣应该有“落地”传播的载体,当健康、积极的新校园童谣广为传唱之后,那些沉重的“新童谣”才会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