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国中小学生想像力水平偏低 急需幻想型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6-11

  “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还有几只?”

  “1只也没有,因为都吓跑了。”在接受调查的千余名中小学生中,99%的孩子说出了标准答案。

  “还有3只。因为5只鸟是一家人,猎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还剩下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多可怜啊!”只有一名小学生与众不同。

  6月9日,在“中国城市儿童想像力和幻想力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讲述了这个调查中的小插曲。作为“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他对当今中小学生的想象和幻想状况感到忧虑。

  据介绍,该课题于1999年4月启动,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南昌、郑州等6个城市的1888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者共分布于7个年级,即小学一至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

  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人想像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8~14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想像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小学三、四、五年级(8~11岁)“想像力程度”的平均得分为112.5、112.8和113.9;初中一、二年级的平均得分是114.3和114.9。而在14岁之后,想像力的平均得分则明显降低,并呈现一定的停滞状态。

  想像力一般从丰富性、创新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进行评定。在儿童想像力的发展中,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性的最低层次是“表象的记忆水平”,最高层次是“创造表象水平”,而“表象的再造水平”介于二者之间。调查结果显示,达到最高层次的小学生只占18.7%,近42%处于最低层次;而中学生达到最高层次的也不超过37%。不难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想像力水平相当低。

  想像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它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善于想象的学生中有70%成绩优异,近90%品行较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像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却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对“古代小说故事、现代小说故事、童话神话、幻想故事、科学幻想”等5类书籍进行排序时,“科学幻想”位居榜首,6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阅读幻想、想象类书籍对自己有好处。可是,对中小学生阅读此类书籍持“特别支持”态度的家长仅占31.5%;有34.4%的教师基本上不组织启发学生幻想和想象力的课外活动,其中从不组织的占13.7%。

  在中小学生的创造倾向测验中,好奇心的分数最高,为33.5分;而冒险性的得分最低,仅为24.8。好奇心反映出中小学生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而冒险性弱则说明,中小学生对于那些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心存疑虑,闯劲不足,缺乏进一步实践的勇气。

  因此,与会专家呼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想象幻想型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认为,分数教育仍是阻碍想像力和幻想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史明德则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作了分析:家长不应束缚孩子的手脚,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未知世界的追求和探索,也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

  北师大心理系访问学者林丰勋则指出,调查中超过80%的中小学生喜爱阅读课外书籍,43.6%认为幻想类书籍的出版不够多,38.3%喜欢图文并茂的幻想类书籍,而“我国的文化环境恰恰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他希望成年人不要抹煞广大中小学生的爱好和愿望,重视儿童想象、幻想文学的创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