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毕业的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本指望他们年纪轻、有思想、有个性,能够为沉闷乏味的中学教育带来一点生机和活力,为气如游丝的素质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谁知道,他们似乎不约而同、无师自通地一头扎进应试教育的怀抱中,正干得津津有味呢。这些还是有上进心的、希望干出成绩、争当“教坛新秀”的好青年,他们的加盟让“应试教育”更是威风凛凛,且后继有人,“前程似锦”。这种现象很有普遍性,这位特级教师一声叹息:应试教育的报应来了!
    是啊,这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自身正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对于“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那一整套做法可谓烂熟于心,一旦成为教师,完全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乃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正是对学生负责,因为当初他们就是这样被“负责”的。他们的思想中有多少新东西呢?没有。因为当初他们的老师不但没有给他们新东西,而且还堵住了他们接受新东西的通道。
    当然不是所有年轻教师都这样,但我们确实感觉到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已经形成,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实质是非人的教育,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诸如把两者调和起来的做法,虚应故事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的做法,认为搞素质教育还为时过早、条件尚不具备、不适合中国国情等想法,都是源于对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思想的模糊认识。当前应试教育咄咄逼人的气势固然依仗于现实政治的强硬背景,但它的大行其道显然同时得力于大多数教师的默认、纵容和推波助澜。
    “为稻粱谋”的现实功利诉求蒙住了人们的眼睛,但教师应该清醒一点,看得更远一点,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影响着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和幸福。家长可以短视,学校可以短视,国家可以短视,但教师不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本着对历史、对社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可能的范围内,以不同的方式,尽最大的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性,特别是文科教师更要自觉地为学生的精神成长负责,不要再欺骗、蒙蔽和误导学生了。我们都有或将有孩子,我们的努力会多少改善一点目前的教育生态,哪怕就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也应该对当前的应试教育保持必要的距离和警惕。如果连教师都放弃了应有的批判立场,那么还能指望谁呢?
    在谈到《新语文读本》时,李海林先生说:“如果我能让学生接触到这么多美丽、高尚、纯洁、深厚与伟大,我即使在高考中丢它几分也心甘情愿,因为我相信我通过这套教材给学生的,肯定比高考给他们的更重要,更能受益终身。”(《教师之友》2001年第10期)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有这样的胆识和才情,并且把它切实地体现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素质教育其庶几乎!然而,现在的恶性竞争常常是为了三分五分而丢失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其可痛也欤!其可痛也欤!
    历史是有记忆的,应试教育的报应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