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帮助数学差的孩子的吧。他先是给他们讲包括简单数学知识的吸引孩子的益智故事,做小游戏,循循善诱,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又给他们有关的课外读物(他给他们专门配备了一百多本读物,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启发他们的思维,终于使他们一个个“开了窍”,有的甚至成了数学爱好者。苏氏认为,要因材施教,要求个个学生门门拿五分是不合适的。他说:“我坚定地认为:三分就是合格。”这个孩子数学上不一定突出,却可能在语文技术体育上发展,为什么一定要面面俱到呢?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发挥其特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苏氏用提水打比方。有人能提40斤,有人能提50斤,尽力而为就是了,为什么非要人人都提50斤?
    应试教育一般怎么做?给差生补课,左一堂又一堂地补课;加大作业量,几十遍几百遍地练,“填鸭子”。学习不好就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羞辱痛骂体罚与变相体罚,分数排名上榜公布或叫家长来“看看你的宝贝这分数拖全班后腿!”,弄得一点学习兴趣或愿望也没有了。有不少老师也非常想注意态度和方式方法,但是教育教学的压力往往使得他们中许多人耐不下性子而不得不追求短期目标“走捷径”去拔苗助长,为一时的成绩而牺牲自己和孩子的自尊以及孩子的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种子今天播在耕耘得极好的土壤里,并不一定明天就可望发芽。今天所做的事,往往若干年后才可以进行评价。这是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规律之一,它要求我们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应试教育的评价、分数升学率排名正是目光短浅狭隘,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再看一个例子。我校来了位外籍老师格林小姐。她不用统编教材,而是自编,有自己写的,报刊的,书上的,网上的,内容实用,适合学生水平并且都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什么风土人情、日常礼仪、购物问路、流行歌曲、名人逸事……,所以她的课堂上欢声笑语气氛热烈。上这种课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我们的外语课,就得细抠教材,围绕教材死记硬背,进行大量的练习考试,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其实我们的老师也能像格林那样教,可是想到考试和分数排名又不敢放开手,只能在被迫应试的同时做点小改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折磨着学生也折磨着自己,这是何等的痛苦!上面要你挣分,你只有使用最能挣分的手段。
    人们戏称这是“一个学校,两种制度”——同样是学英语,外籍老师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用她的方法尽管长远看有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却拿不了我们目前需要的考分;我们是应试教育,处处围绕考试,只要能拿高分不惜牺牲师生其他一切。
    两种手段,哪一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是真正爱学生呢?
    另外学生即使学到了同样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也大不相同。素质教育是关爱、和谐、民主、平等,是培养兴趣、满足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建立责任感、享受学习知识的幸福与成功感,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而应试教育是压迫,强制,专横,扼杀孩子好学好问的天性,霸占了他们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习成了沉重的不堪忍受的负担与苦难,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
    归根结底问题是,我们顾了个人小团体本地方的目前利益,还要不要民族的长远的利益?我们这种应试教育培养的孩子,以后能肩负建设四化的责任吗?怎么参与国际竞争?
    所以说,分析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才能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