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专稿:解剖“名校”与“名师”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24

    一所学校声誉的好坏是用不着行政单位去下文通知的,社会的舆论早就根据学校现有的学风、教风以及学校过去的升学率,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了。时间一长,那些升学率一直较好的学校便会被社会公认为名校。

    名校与名师总是结伴而行的。一般情况下,名校总能依赖着优秀的生源获得高的升学率,而高的升学率自然又会让人联想到老师的不俗。于是重点学校的老师们便有了宣传的资本,接着便是荣誉、职称如期而至。而众多有着荣誉头衔和高职称的老师,又更让学校有了宣传的资本,于是更衬托名校的不俗。于是,一个个的家长,领着孩子,盯着名师,涌向名校,寄希望于名校与名师,使自己的孩子能成龙变凤。

    不可否认,名校里的许多名师都是名副其实的,他们或在教学上,或在班级管理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面。但如果你认为名校里所有的老师都是名师,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事实上,名校里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无论是在学识与教学水平上,都与普通学校的老师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他们之所以能栖身于名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某种机遇,或是最初的工作分配,或有关系的运作。不仅如此,在名校之中,还有一些老师是在借名校之壳,遮风挡雨,他们不仅不能称为名师,甚至还应划入“差师”之列。我们不妨看看名校中几种与名校不相称的老师的情况。

    一、用时间与汗水来换取效益的教师

    这些老师表面上看去对工作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十分耐心的。然而他们缺乏的是自己对教学的自信,说白一点就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讲课啰里啰嗦,重点没有,难点不知,听他的课味同嚼蜡,每堂课都是拖拖沓沓,一堂课45分钟,常常被他用去55分钟还嫌时间不够,学生一有自习时间,他们就会挤进教室,那管学生在下面怨声载道。他们常常让学生用机械的背诵代替对内容的理解,用习题的反复训练代替自己对内容的讲解,最后只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只是考试的工具,没有知识的灵性。让许多优秀的学生对他所教的学科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种老师应被划入差师之列。不过,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老师由于平时对学生进行着超强度的训练,使得他们在常规的教学的检测中并不落后于他人,从而使他们获得学校领导与学生家长的认同,而且,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因日常的考试成绩较好而获得名师的称谓,而不太懂得教育规律的家长也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们,这也是我们现阶段教育的悲剧之一。

    二、滚雪球效应产生的名师

    名校中的有些名师的产生并非是由于其常规教学有着独到之处,也非教学效果较为突出。他们的出名得益于教育系统内部频繁的、具有形式主义特征的各种比武。一堂经过反复演练的公开课,再加上名校本身的效应和各种关系的揉合,被套上一定级别的优质课后,伴随而来的便是相应的荣誉与待遇,于是便有了抛头露面的机会。就象滚雪球一样,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名师的帽子也就自然地落到了他的头上。然而,如果你深入到他的课堂,你会发现他的课上得的确平平,其教学效果更是平平,其教学水平实在是与名师的称谓相去甚远。如果这种老师再用滚雪球效应获得的荣誉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对自己的工作放任自流,则这种老师也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差师。一般的名校之中都有这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