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周二听了朱老师老师上的《大数与凑整》一课,对我帮助很大。谈一下对本节课一些想法。
本课的内容在老师的有机整合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老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由课前热身(交流购物经验)到探究阶段(结合商场促销以及买衣服的实例探究“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最后到巩固练习。本课的教学环节非常清楚,科学合理。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探索求知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从问题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识过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这一点,越贴近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情境,越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一、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老师以平台上的购物经验的讨论与展示引入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调动了起来。本节课的两个基本的教学环节也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购买服装时碰到的价格问题和尺寸问题入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有了丰富的感知,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本着这一基本原则,老师在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中以买衣服时的价格问题和尺寸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在实际情境的引入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习,获得新知识、新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知识的核心内容,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再通过交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经验,交换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影响着其他同学的知识建构过程。三、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进行“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教学之前,能复习一下用四舍五入法凑整的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中还要用到这种方法,还要将这种方法与“去尾法”和“进一法”进行生活比较。这样能使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在此,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探讨一下: 合作学习过于做表面文章,时间太短,太助于形式,没有深入到每位学生。这样是不是不能够面对全体的学生,好像只是对部分学生在教学。在教学的形式上还可以多样化一点,比如:学生交流,然后由学生提问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同桌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