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世界艺术之林,书法以其特有的造型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因为惟有它最能表现东方文明的独特性,最能表现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这么说,书法是中国人的“注册商标”,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积极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职责。
书法教学蕴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高雅艺术,是中华文明的具体体现,她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书法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以其耀眼的光芒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风采。难怪世界画坛巨匠毕加索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一定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笔来书写我的情感”。因此在书法教学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正是由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孕育和创造出了书法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继承和弘扬书法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书法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好机会。书法是一门要下苦功而又较为枯燥的功课。就拿写字的姿式来讲,不论是立式还是坐式都有严格的“身法”要求,学习要经历从执笔、运笔、点画、结构、章法这一过程,学习的字体涉及楷、隶、篆、行、草等书体,学习的步骤要经历反复地临摹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书艺的提高必须依赖长期刻苦地钻研与练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有的因此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为此在书法教学中要结合历代书家勤奋习书的故事阐明“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如晋王献之用十八缸水练字,这些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故事,将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给他们以启迪和激励,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书法的学习上无捷径可走,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促成书法水平的提高,好高骛远,一曝十寒最终一事无成。反复进行这样的教育,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磨练,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正如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是最首要的,她蕴含于各科的教学之中,书法的教学亦不例外,应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成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之一。因此,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做到书可载艺更要载道,强调笔正需心正,达到书法与德育、书艺与人品高度和谐统一,努力实现教育的德育功效是摆在书法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和光荣使命。因此,我认为坚持书法在义务教育中的普及,其目的并不是想让每个学生都去当书法家,而是要向学生传授德育思想。在写一手好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