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直面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研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1-29

  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为其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教育要成为创新的连续体,基础教育不但首当其冲,且其重要性日趋突出。目前各地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制高点。

  
创新教育研究的现状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首先,研究者就创新教育的目标、特征、功能、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与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关系,以及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课程教材改革和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大家一致认为,创新教育是走向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目前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如对创新教育理念的认识,关于创新教育目标的细分与具体定位,对创新型教师的定位,以及创新教育环境、自主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德育地位等。一言以蔽之,创新教育研究已初步实现了由概念定义的辨析到具体操作模式的分析和探索,从一般的理论描述到结合各地实际的有效指导的转变。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教学过程、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具体表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

  当然,创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仍有一定困难;各年龄阶段创新教育的目标分层细化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特别是一些已经开始实验与探索的学校如何深入展开,如何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心理学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我们理解,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论人们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其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创新素质包括四个子系统:创新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

  创新的动力系统,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它包括创新的动机、需要以及通常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创新的认知系统涉及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创新的个性系统,即创造性人格,它是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和行为特征,通常所说的好奇心、独立性、想象力等是创新人格的要素;创新的行为系统,是由创新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和技能等组成,其中创新技能是一个关键因素。上述四者构成了创新素质这一有机整体。简言之,创新素质是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维度组成。从心理学角度看,“创新”和“创造”相差无几,都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只是创新的意义更宽泛一些。创新素质和创造力也是很相近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替代使用。但是,现在提出的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却有所不同。创造教育更主要是在操作层面,重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创新教育中虽然重视创造能力培养,甚至可以说,培养创造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调整,而且要系统地对教育进行改革,包括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从理论体系到实践原则,从教学模式到课堂管理,从课程教材到评价手段等,即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基础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意谓在创新型学校环境中,由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具备创新素质学生的过程。教育者应该清醒意识到,学校教育既可培养人才,也可培养庸才,而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的涵义决定了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虽然学校文化的外延较宽,且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但学校环境作为这种价值观的载体,无疑是构成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学校环境,这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条件和土壤。创新型的学校环境包括对个体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包括校长、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教学评估及班级气氛等。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还必须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进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这种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的大量研究发现,教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低密切相关。例如,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具有高创造成果的学生对不寻常的和以独创性为前提的教师和教学方法深感兴趣。这里重点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创新,才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创新。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新思维的策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20世纪70年代,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开始从事系统的创造性教学研究;托兰斯在佐治亚大学应用多种创造方法用来发展儿童的创造技能;犹他大学的卡尔文.泰勒与其助手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多种才能的教学法;以及帕内斯及其同行提出的在课堂内激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就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来说,其关键在于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我们认为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使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而且最终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将有所帮助。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等,就是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

  总之,从理论层面上看,把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型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而从实践层面上看,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进行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既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同创新教育相伴随的一个过程,因此,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者系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