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ma:我赞成语文教材这么改,只有这样,中国人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提高!但老师们可惨了——怎么抓考试成绩呀?学生们也比以前惨——要背的更多了!
    清源:素质代表的是一种能力的象征。素质教育风靡中国乃至全球。我想它所要说明的也就是对教育界的一种挑战,对人征服自然的一挑战。素质即为能力,它告诉我们的在教与学下,都得看好我们的能力。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
    yxb: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在于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也就是说工具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语文的人文性固然重要,但学生所学习的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人文性大概更应该在语文之上,也就是说这些学科的功能不要让语文庖代了,语文还是应该实在些,教给学生一些实在的东西为好。不要因为几个自以为不得了的作家瞎起哄一气,一贯的语文教育便一无是处了。现在语文课本中不重视知识性(特别是不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的、全面性)的做法实在是真正的贻误苍生,祸国殃民。
    pyjuhuacha:新教材改的好,(不知道生物是不是这样的?)我是高三的生物教师,我曾经做过高三的一份语文模拟试卷,对于现代问的阅读我得分极少(其他还可以),22分我只有2分(这是标准答案的结果),其实我觉得我的选择也有我自己的理由,而且完全可以解释清楚。我觉得教师不会教是主要问题,不但包括相应年级的教师,还应包括学生的启蒙阶段的教师,把学生的个性都禁锢了,学生成了一部机器,应该说现代较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程度优异于老教师,但经验不足!另外我觉得语文是最不能有标准答案的学科!
    zxl: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对有的东西。人的感悟是相通的。所以教师不一定非得固定一个答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语文学习。这样考试的答案就得变,批卷的老师观念也得变。
    zihe_1899:语文教科书不仅要注重言语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应是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初中未接触过的东西,高中时应有尽有,那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从何谈起!中国实际是高中的人多,大学的可鲜见,因此,初高中语文应以知识性为主,能力培养则应放在小学和大学,这样才会学有所成,学不所得。
    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是一门很有灵性的学科,她不是1+1=2。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文化的素养,是母语的文化底蕴。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文学家、作家,但是完全可以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文学的欣赏家,能够感悟母语的魅力。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吧。
    欣然:仅向专家提两个问题——其一,教材和高考怎么统一?平时教学认同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可高考的文学鉴赏和阅读题是这样吗?我们可不甘心白白让学生耽误在我们平时过于完美而理想的文学感悟中! 其二,课时怎么安排?那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每周只有四节课,光介绍作家和代表作都不够!
    高中老师:同意快乐飞翔的意见。高中老师的压力太大,教育专家们,请你们省省吧,看了你们上的示范课,不知说什么才好。你们的理论头头是道,但自己实行得又怎样呢?脱离实际在那里嚷嚷,有用吗?
    阳光味道:我认为“快乐飞翔”的说法还不尽全面------现在有许多小学已经在“素质教育”,因为他们没有升学压力。但这些“素质教育”出来的学生到初中后,比以前的还难教。我的感觉是他们在小学里只连出点“资格”,而没习得什么素质,甚至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养成。如此学生,你怎样对他们进行
    23:我现在就交的小学试点的地方教材,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本书,可是考的一点都有轻松。边考试都应付有来,还有什么好说的,学生成绩不就是老师头上的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