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发展教育产业的思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9-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当英、法、俄等国急急忙忙瓜分胜利果实
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狡猾的美国人却偷偷摸摸地从战败国大肆搜罗人
才运往美国。许多年过去以后,人们突然发现,美国正是依靠这些人才使
国力迅速壮大,从而成为二战最大的赢家。人们也因此认识到人才是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财富。
  事实证实了这样一个思索:“一国之治乱,系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
之盛衰,视乎国家之教育”。
  百年教育潮起潮落,回顾历史,我们有许多教训需要吸取,而观今日
教育之盛况,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世纪,我们又有了十分的自信与自豪。
  
  深厚的文化底蕴曾使四川博得了“天下才子半在蜀”的美誉,然而在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通经博史的才子们才发现“经史之学”难敌“自然之
学”,纷纷效仿洋务,革新教育
  
  蜀学渊源,西汉便有蜀郡守文翁创办“文翁石室”(后为锦江书院,
今成都石室中学)培养人才、教化百姓,开创了全国办官学之先河。二千
多年来,书院办学不断,成为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
  人文之盛,莫盛于蜀。唐有川籍文人李白、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
莫不在四川留下千古佳作。宋代更盛,两宋300年间,仅四川眉山一地考
中进士即达800余人,“三苏”更是名噪一时。清有李调元、彭端淑。
  然而,1840年的一场战火彻底打掉了中国文人们的傲气。从泱泱大国
到列强入侵,一部近现代中国历史变成了一部落后挨打的历史,迫使部分
思想激进的文人开始反思。差异是很明显的,中国人历来只重视人文社
会,注重研究经史,从前人的著述中寻求安邦定国的真理,而西方人则重
视自然之学,注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中寻求强国之术。于是,在东西
方文明的血与火的对话中,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从经书礼仪、安邦定国之中
抬眼西望,西学东渐,传承千年的传统教育慢慢汇入了新学的元素。
  不能不提一提张之洞这个人。1874年洋务派后起之秀张之洞来到四
川充任学任,这个身穿满清官袍的探花,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在西
方文明面前的巨大劣势,于是一手创办尊经书院并确立其经世致用的原
则,孔孟之外,新学之风吹进,这令沉闷闭塞的学风为之一变,尊经书院
也成为四川看西方的窗口,新式教育的起点。在其创办的28年间,为近代
四川文化的勃兴培育了一批新旧学兼通的人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
一的杨锐、“新学巨子”宋育仁、教育家吴玉章、张澜等。
  至1912年,四川全省已发展到男女学校11224所,学生338078人,
男女教师15291名,另有校长和督学7600人。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禁锢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传统教育终于开始终结,中国的新
学教育终于有了一个开端,中国人终于开始认识到科学和教育对于中华民
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梦想中,一批批仁人志士纷纷留洋
寻求救国之术,然而,政府的腐败,民族的积弱,社会的动荡,教育的贫
瘠,让他们的一番苦心换成了满腔遗恨
  
  留学潮是近代四川教育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早在创办新学
的过程中,四川就开始了派人出国留学和考察教育,最多时达“二三千
人”,之后的“留法勤工俭学”更是占到全国的1/3,其中就走出了邓
小平、陈毅、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一批革命家和实业家、教育家,许
多人回川后创办了各种专科学校和新式中、小学堂,使四川的新式教育一
时颇为繁荣,也直接促进了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新文化运动的传
播,使长期禁锢人们的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等糟粕渐渐消除,为
资产阶级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为了适应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要求,四川新办了一批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教育体制也逐
步确立和完善,四川的教育仿佛闪现一点亮光。但是,随之而来的军阀连
年混战,造成政局长期动荡,经济文化凋敝,教育又回复至以前的水平。
  抗日战争的爆发更是严重破坏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战结束以后
国民党又发起了全面内战,其间中国教育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四川
教育跌跌撞撞,几近停顿。抗战时大批高校的内迁,使四川的教育一时呈
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是一种怎样的“繁荣”呢?
  有数字为证。到1949年四川解放时,全省仅有幼儿园172所,在园幼
儿1.9万人;小学2.45万所,在校学生13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
为20%左右;中学469所,在校生9.9万人;中师50所,在校生1.7
万人;高等学校36所,在校生14050人,仅略胜于现在四川大学一所高校
的在校人数。全省人口5730万,85%以上是文盲,农村、边远山区、民
族地区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许多地区的教育几乎处于一片空白,败逃
台湾的国民党将一个沉重的包袱丢给了共产党。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90高龄的学术泰斗杨明照老先生回忆起旧中
国的教育唏嘘不已:学校少,规模小,穷人家的子弟要上学难乎其难,认
几个字,算算帐已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战事当头,学校的经费常常没有
着落,一些学校被迫停办。据载:川中小学教师薪修之薄,乃全世界所无,
其最少者,每年只有铜钱四五十串。食不果腹,哪有心思和精力教学?许
多教师只好宣布“无限期请假”,有的干脆一走了之。
  1945年,是民国时期小学教育发展最高的年份。但设备及校舍之简陋
委实让人心酸,一些地方只有校牌一块,黑板一块。教室最多两间。偌大
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小小的课桌。
  
  踏平坎坷成大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尽沧桑、拖着沉重脚步的教育
也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面对21世纪,我们昂首挺胸,充满自信
  
  迎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也迎来了教育发展史上的新天地。随
着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类人才的大量急需,教
育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高度,中国教育开始走上正规、快速、全面的发展
道路。毛泽东亲自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城
市到乡村、从幼儿到成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日开日妍,孙中山先生提出
的“全民教育”自此才真正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甚至要经历挫折和反复,冬天虽然过去,
春天也还有乍暖还寒之时。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极“左”思想的影
响和干扰,教育事业受到频繁冲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
才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春天的故事是从1977年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开始的。
  1977年,邓小平说:“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处着手呢?我
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此后,尊师重教渐渐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也步步发展。他多次
谈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
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的
理论深刻揭示了教育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本质关系。随
着21世纪的来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地位”,“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
  百年历史潮起潮落。教育终于被推到了社会发展的浪尖上。时代第一
次给教育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时代也第一次对教育的要求这么迫切。
  1990年,四川省提出了“科教兴川”的战略。教师地位、教育经费投
入、教育改革等都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重视。为解决教师住房困难
的“广厦工程”,全省相继投入资金27.5亿元,到1999年已建成住房
643万平方米,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1994年以来,省
委、省政府连续六年每年为教师办十件实事,教师地位的提高考师范院校
成为近年来的热门。曾经在广大农村随处可见的风雨飘摇、四壁透风、无
桌无椅的“四穿”教室如今已被“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所代替。至省委、
省政府确定“先让教育满意”的财政预算原则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
长,全省的教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到1998年,全省180个县(市)中,
有120个县普及了实验教学。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蓬勃发展势头,
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自考、电大、函授等多种形式教育覆
盖全省,私立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
观念也纳入了教育体制改革之中。
  如果我们把下列数字同1949年相对比,健在的作为历史见证的老人
们,应该感到无比惊讶,也会感到无比自豪。到1998年,全省已有各级各
类学校11万所,在校生1640万人,是1949年的10多倍;1998年末,全
省有普通高校43所,在校生16万人,也是1949年的10多倍。同时,在
122个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6.3%,实现了全省在
本世纪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回首四川百年教育史,我们不能不感到骄傲。
如果说铁路、公路、航空的发展使四川能走出盆地的封闭,那我们更可以
说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才使四川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潮,在
世界上展现四川人的独特风采。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四川人民将昂首
挺胸,满怀自信地迎接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