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外教师做课件也有差异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16

    王桂林:中外课件制作的不同,体现了教学思想的不同。应该说美国的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它体现了一种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而我们的课件制作定位于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令狐冲:现实是:老师不讲了,让课件讲.学生不做了,让课件做. 这岂止是误区的问题,简直是极大的错误.课件制的越好,他的副作用越大. 理想的课件,应该是一个能帮助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索的课件.并不是设计华丽,内容精彩的课件. 您说呢??

    海戎:制作课件太耗精力,教育部门应设立资源共享网点。这样才能使课件进入平常的课堂,否则这会使教师对课件的使用成为一种奢望,一种畏惧,一种应付..... 而且站点内容不紧是现成的课件,应该更多的是素材,如各种声音效果、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等,这样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找资料,使资源真正便捷共享,这样而且使教师制作的课件更具有个性,更加适合所教学生的特点,避免了课件作为一种形式、一种摆设、一种走官场的弊端......

    tea:真的急需各科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包及校内可被普遍应用的设备。否则多媒体的应用将只是供检查的样子。一学期一到两次,根本不能变为自觉自愿,因为老师精力时间都有限,学校设备更有限,有哪几个学校能满足全体老师同时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不都只是几间多媒体教室。

    王三: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注重短期效率,所以教得越多,短期效率越明显。你想,等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清楚了,那得耗多少时间,考试能等你吗?你总不能叫学生在试卷上写“我还没探究清楚”吧。

    教师:单凭个体的课件就下这样的结论,这是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就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利用,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一个个案来得出这么多的"结论",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用这种思想方法来评价教育、来指导教育是危险的!

    一个做课件的:课件的差异不如上课的差异那么明显。其实是教学设计的差异。试想如果让2位老师交换课件上课,我相信结果是一样的。因为中国教师想的是学生掌握了教学目标没有,美国老师想的是学生会对它感兴趣吗?人家没目标吗。我本人是赞同没目标的。

    MHZ:任何形式都是直接服务于目的的.个人认为,两个课之所以不同,源于制作课件时的目的和心态不一样. 就文中所言,我认为美国教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影子"是个什么玩艺,之所以用课件是为了让学生看的直观一些,将散见于各处的种种现象放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机会. 而中国教师的直接动机就是做一个"电子课本".

    nancy:不要仅是从技术和老师水平的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曾有机会进入美国的普通课堂去听课,其实,中美两国的老师大都很敬业,水平都是可以的。我感觉最大的区别是,中国的老师太“老师”了,差不多永远是满堂“灌”,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而在美国,如果某个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没有学生提问题,他就立刻变得非常惊慌。那些刚刚接触亚洲移民学生的美国老师,对亚洲学生在课堂的沉默非常困惑和害怕,而亚洲学生习惯了单向听从老师的教诲,到了美国的课堂一下子也“想不起来”提问题和参与了。我倒是希望我们的老师都有机会去听听美国老师讲课,把中西方的教育方法结合一下,变“灌”为“互动”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