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北京四中老师点拨高考政治总复习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北京四中老师点拨高考政治总复习
北京四中老师点拨高考政治总复习

作者: 北京四中 龚美文

  

  龚美兰,女,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1982年至今在北京四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政治教研组组长,西城区政治学科带头人,兼任西城区政治教研员,多年在四中高三毕业班把关,政治学科高考成绩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
  

  龚老师曾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中学生百科全书》编委,并编写了其中全部政治条目;还编写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三政治新教材录像片;主编并编写了多本政治学科高考辅导材料;1997年和1999年的两篇关于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论文两次获得市级论文一等奖。在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做了系统的政治高考考前辅导(1998年3小时录像,1999年4小时光盘)向全国播放,并多次在全国性的教师高考研讨班进行辅导,多次在区里的教研活动中辅导。

  

  一、我们要处理好命题、《考试说明》、教材三者关系。

  

  (1)《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教材是我们掌握基本理论的工具和依据,命题在知识范围上绝对不超过教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十五大文件、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及十五届四中全会文件中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并且已经明确了的重要理论具有和教材同等重要的地位。还需要注意的是,命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教材的语言文字,但能用教材语言的一定要用教材语言。

  

  (2)并非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高考的内容,今年考什么,一定要看2000年规定的考点,也就是必须学习2000年的《考试说明》。

  

  (3)高考决不是照搬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更要把知识点进行整理、串线,制作知识结构表,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有的同学认为时间紧了,再复习教材已经来不及了,其实不然。政治试题的形式虽然很活,联系的热点问题也很多,但要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很基本的理论和观点,要考查我们的几种能力也必须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理解、记住这些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才能运用它们分析热点问题。

  

  (4)政治高考对基本理论的要求,用句形象的比喻来说,是“挖坑”,而不是“挖井”,要求对问题的分析全面、辩证,综合性强。因此首先必须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才能根据题目的需要,对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观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把问题分析清楚。对于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寄希望于“押”几道题就能得高分的同学,得到的肯定只能是失望。

  

  二、命题的重点。

  

  政治高考命题的重点是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党、国家工作重点的结合点,考查的是国家意志。这一点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党和国家的重要路线、方针、政策,也就是必须了解党和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必要性、重要性)怎么做(措施)、这样做的意义,同时运用我们所学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对“国家的意志”进行分析。这也就是上面说的“热点”。对一年来的国际大事、国内大事的来龙去脉也要追踪清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命题的指导思想。

  

  政治高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在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查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综合性很强、跨度很大,涉及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重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把近年来的高考题认真地做一做,切实体会出高考是怎样考查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否则我们的努力有可能是盲目的。

  

  四、2000年高考对使用教材的要求:

  

  经济学仍用旧教材,但教材中和十五大文件、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四中全会文件不相符的部分,以文件为依据,等同于教材的地位。对哲学常识部分的要求是新教材,我们一定要按照《考试说明》中考点的要求把相关的知识体系化,注重哲学知识本身的体系。对政治常识部分要求用新教材,对新旧教材的变化点要给予更多的注意。第二课是新加的一课,就很重要。

  

  五、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题型规则

  (1)客观性试题

  现在的客观性试题也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①现在客观性试题一般有三种形式:直问式、引言式、材料式。第一种相对比较容易,比例已经很小;材料式试题占比例最大,难度也比较大;引言式的题,难度最大。因此要在后两种形式的试题上多下工夫,多练习审题。许多同学错题的原因并不在于基本知识本身上,而在于对材料和引文的理解有误差。

  

  ②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这种多学科交叉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题型可以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试题呈现立体化、递进重叠。这种倾向性趋势,大家一定要重视,这种思维是跳跃的、跨学科的,难度可能会增加。

  

  ③客观性试题要求一级引申,条件必须充分,条件不充分不选。所谓一级引申是指题干和题支之间没有中间环节,也就是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什么叫答非所问?比如问“为什么”答成“是什么”就不是在一个层级上的回答了。

  

  (2)主观性试题

  ①答好主观性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紧扣本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题目自身的内在逻辑,“有话好好说”。有的同学舍不得花时间审题,缺乏“这一个”的思想,总是把问题上升到一个“归根结底”的高度,从共性到共性,不管这道题要的是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自己背的东西往上套,写了一大堆却说不到点子上,这就叫“有话不好好说”。应该结合这道题自身的内在逻辑的要求,扣紧本题,把你自己对这道题的认识说出来,这叫“有话好好说”。

  

  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通过思维的层次和过程体现出来。我们有部分文科生存在两个弱点:一是我们教材中教给学生的往往是平面的知识,而不是立体的,因此我们同学再复习政治时也只习惯于一种平面思维,缺乏层次性,缺乏多角度的去思考、去挖掘。第二个弱点是只注意背理论,不重视对过程的分析和推导。换个说法就是答题不是紧扣题目分析问题,没有过程,只是把背的理论照搬到题目上就完事大吉了,即使背完了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可是现在政治考的就是分析过程,因此缺乏对过程的分析肯定不符合要求。

  

  ③辨析题要注意:第一,辨中套辨。现在辨析题不止一个辨析点,要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第二,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和分析问题的透彻性,思维过程要“到位”。

  

  ④简答题。现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散思维,一种是集中思维。如1999年的34题,属于集中思维,对一个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宪法修改的过程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原则的?”把思维集中到”如何体现依法治国上,重在“如何”二字和“依法治国”上。35题属于发散思维,题目的指导语是:“简述这一问题的合理性”。由你把“合理性”充分阐述出来。

  

  ⑤论述题一般采用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分析、演绎为主、归纳为辅,答案是收敛式的,如1997年的38题、1998年的38题和1999年38题。97年的38题更带有指导性、方向性、典型性,要很好地研究。1998年的38题视角多,有些乱,不带有方向性。对以演绎为主的题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先看设问,确定答法,重在结论是怎样得出的?(一般这种问题都问的是“他们是如何做的?”)

  第二,每一句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每一句话,不能浪费。

  第三,答案就在材料中,完全可以根据材料分析出答案。

  第四,答案和材料要一一对应,不能分家。

  第五,答案是唯一的,收敛式的。

  

  请同学们结合1997年38题的题干和答案对照上述五点体会一下。

  

  另一类是以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论述题,答案是扩展式的,多元化的题,如几年来的第39题都属于这一类题。对归纳为主的题要注意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先从设问中确定答法,一般这种题都是问:你对××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说明了什么现象?

  第二,努力挖掘材料或图表中的一切有效信息。

  第三,结合材料紧扣主题,从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进行论述。

  第四,答案是扩展的、多元的。

  

  6、今年的热点问题。今年的大事很多,主要的热点问题有:

  

  ①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从搞好一个个企业到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把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区别情况,分类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都是重大理论突破

  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③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

  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中心任务

  ⑤“入世”的原则立场、利弊分析。

  ⑥现阶段我国的积极财政政治和适当货币政策

  ⑦批判“两国论”的实质,

  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败,党要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

  ⑨学习科学理论,反对“法轮功”。

  ⑩科技创新

  还有:人权和主权的关系等,不一一列举。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要求。紧扣题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