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2000年高考历史学科形势分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2000年高考历史学科形势分析

 2000年高考历史学科形势分析

黄开全


1999年初,国家教育部高考制度改革实施小组发布信息说,高考命题已有新的思路。新思路的要点是:命题要突出能力和素质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也就是说,高考的知识面和深度要遵循大纲而不应超越,使中学教学有所遵循。但是,高考要更加突出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一方面,在一个学科内要强调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如史地、政史、文史等的综合能力。今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将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是这一新思路的产物,并且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对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的评论及反应,可用“花开十里香万家,春到人间燕归来”一句来比喻,全国各地的老师、教研员纷纷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赞扬和肯定了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堪称成功之作”,成功之处在于:一是试卷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在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有了新的突破,这有利于高校选拔;二是试卷整体难度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系数有所降低,全国抽样平均分由74分升到96.5分,改变了1994年以来试题偏难的状况,贴近了中学教学的实际,适用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照顾了中学智商教育的整体要求,这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

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一)依托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教材,重视基础知识。

前几年高考,历史学科改革是单科突进,命题超越大纲,淡化教材,选拔的是历史专业的学生,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考,在实行3+X改革地区,学生因畏惧考历史而“改换门庭投靠威虎山”的尴尬局面,而1999年的高考历史试题面对的是全体文科学生,因而命题范围遵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题的答案也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如第5、7、8、9、12、13、16、19、21、22、24、25、26、30、31、37等16题,占选择题的40%,对教材内容稍加变换但仍能找出原形的有第1、2、3、6、11、14、15、18、34、35等10题,占选择题的30%。其他虽不能从教材中直接找到,但只要对相关知识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就能找到答案。问答题,答案直接源于教材的约占80%。

(二)题型简略、功能拓展、相对开放。

1、题型简略,即删除影响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的多项选择题,客观题只保留了单项选择题。

2、功能拓展,单项选择题出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开放式的设问,考查考生宏观控制和微观论证能力。材料解析题选取了大跨度组合材料,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轨迹的论证能力。问答题出现了考查考生在同一空间内再认变换的历史场境,再现历史事实,分析概括历史原因的能力。

3、相对开放,典型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允许有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皆可得分,这样的开放性试题给考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渗透传统教育与社会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从以史为鉴可知兴衰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唐朝兴衰的原因中去认识“亲贤臣远小人”的重要性(第41题);从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去认识安定、统治政策及生产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第39题);从德国的几起几落、从分裂到统一去认识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容长期分裂最终会走向统一的必然性(第43题);对“文革期间的整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都体现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传统教育思想。

根据以上信息及分析,对2000年高考历史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

有人以过去难易循环互变规律为依据,认为2000年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将会增加,这是经验主义的结论。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思路必须坚持“三个有利”的原则和历史学科作为150分的单科考试在全国大面积范围是最后一次,另外,受“3+X”高考改革的影响,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必然是沿着1999年高考历史命题的轨迹,不会有大的起伏,试题的难度值估计会保持在0.6左右。因此,对待考试最基本的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即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要对大纲和教材的掌握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具体要求:(1)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要做到牢固而准确;(2)重视时间要领和空间概念,增强时空意识,加强历史地理的结合;(3)建立整体历史知识体系,尤其要注重单元知识结构,因为它是知识体系的基础;(4)重视历史阶段的划分和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不仅要知道阶段特征是什么,而且要分析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征。

(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思维能力的增减和训练。

只有对历史基础知识有准确而牢固的掌握,才能谈得上运用。如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史实和基本结论,诸如像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秦朝灭亡的原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表现及影响等等,如不能正确理解、准确识记就无法评价秦皇始;就无法把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无法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必然性等等。

此外,不能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识记上,还要深入下去,不仅仅要知道史实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以及思考对我们今天现实有何启示。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在政治上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分裂。仅仅记住了“分裂”这一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分析造成分裂的原因:(1)中央政权的腐败;(2)豪强地主、士族地主势力的膨胀;(3)黄河流域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4)南北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从分析原因中,能得出有益的启示:加强和完善中央集权;削弱豪强及士族的政治经济势力;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进步;大力发展经济,使全国经济齐头并进。

(三)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第46题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评价,1998年第45题对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的评述。如果我们仍按教材的结论和定势思维思考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学生必须依据材料,独立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的标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学生要具有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必须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作为思考的突破口来独立地、大胆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而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