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对2000年政治科《考试说明》能力要求释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New Page 1

对2000年政治科《考试说明》能力要求释析

                                                    
                                                        傅清秀

1992年起,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制定了《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等。高考从此有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自《考试说明》产生之日起,便发挥了它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每一个参加高考的考生必须重视《考试说明》的学习和研究。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是“选拔性”考试。这意味着它与毕业考试、中学会考、证书考试等不同,这类考试一般不受名额限制。而高考是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根据考生的成绩,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具有激烈的竞争性。这就对高考命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通过有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的试题,把全体考生的成绩距离拉开,以达到选拔的目的。

《考试说明》指出:“政治高考以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不可能把握丰富的知识,能力也是在学习、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的。《考试说明》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知识的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考生应在最后的备考复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000年《考试说明》对能力的要求概括为5条,即: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表述能力。这几条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的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为材料型试题,无论是哪种题型,都是通过材料考查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下面对这几种能力要求做一个扼要的分析。

第一,识记能力。主要指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再认”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能够识别、辨认。“再现”是能把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复述出来或者在脑海中重新呈现出来。再结合题目中所给的材料,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所以再认和再现虽属于较低层次的能力,但它是较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大约有20~30分是单纯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例如,

1999年的高考试题中,1~7题是考查学生对时事知识的识记能力。8、9、10、13、15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的识记能力。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试题的能力考查是在识记能力的基础上考查的。如果对基本概念掌握不牢、记忆不清,就会影响高层次能力的发挥。例如1999年高考第19题: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卡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今年元旦前后,一些大、中、小学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色”。
这件事情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 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C.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D.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此题考查学生对实践和认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材料指出,根据专家介绍,使大、中、小学生认识到要“减卡救树”,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些绿色”,表明了大、中、小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提高。所以正确选项为C项。但是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选了A项。他们将学生的这种“倡议”误认为是一种实践活动。不懂得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而不是思想性活动。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选了D项。错把认识不深刻或错误的认识当成感性认识,把正确的认识当成理性认识。由于对基本知识把握不准、记忆不清,造成了不应有的失误。可见,识记能力的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理解能力。所谓理解能力主要指在考查的知识范围内,在“再认”和“再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的转换、解释和推理能力。转换能力是理解中低层次的能力。即对已知知识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述形式。解释能力是理解中的第二层次的能力。不仅能识别有关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推理能力是理解能力中的第三层次的能力。即跨越知识本身对结果做出推论。或者说对已有条件扩展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在高考题中,除了考查识记能力以外,大多数是考查理解能力或在理解能力基础之上考查高层次能力的。

例如1999年高考第14题: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等价交换”
A. 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B. 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C. 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D. 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这一概念的理解。“等价交换”就字面而言,可以说是价格与价值相符的交换。但是,如果按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就不是单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而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它的价值是一致的。因为上涨部分与下跌部分可以互相抵消,所以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这可以说是价格与价值相符,但不是偶然的价格与价值相符的交换。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与价值完全相符的交换是偶然的、个别的,不是每次交换的价格与价值都是一致的。正如《经济常识》主编陈向荣老师所说:“如果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话,应该先画曲线然后再画直线。”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价格与价值相符是在波动中形成的。此题的惟一正确选项是A项,B、C、D都是错项。此题看起来容易,实际考查了学生最容易忽视、最容易混淆的问题,据抽样统计,有近三分之二的考生误选了C项,仅仅有11%的考生选择了A项。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还要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这种能力考查不仅出现在材料型的主观试题中,也常出现在客观试题中。

例如1999年高考第29题:

1998年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50多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约占亚洲总额的85%。亚太经合组织将中国列为成员国中最理想的投资地。这是因为
A.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B.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C. 中国是潜在的巨大市场
D. 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考生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是建立在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指出亚太经合组织为什么将中国列为成员国中最理想的投资地,应该考虑最理想的投资地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A项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表明中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C项指出中国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表明在中国有利可图;D项指出,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表明中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三条对投资者来说,是最理想的投资条件。如果对社会实际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和分析,作出正确选择应该是不难的。但是考生中50%以上选了B项,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而能吸引投资者,这是一种误解。是否是理想的投资地,并不在于是否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在于是否具备理想的投资条件和环境。如果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具备了条件,同样也会是理想的投资地的。

第三,分析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判断理论是非。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多用于难度较高的材料型选择题和主观试题。在高考试题中较多的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1999年第37题:

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市长不管厂长管市场”。这是一道辨析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应该肯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求得生存和发展。题目中强调厂长找市场是对的。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弱点和缺陷,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强调市长管市场也是对的。但是,厂长和市场并非没有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改革都需要政府引导和干预。因此,厂长不找市长、市长不管厂长是不对的。


第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这是一种高层次能力要求,一般用于表格型和材料型论述题。自1992年始,每年的试卷中都有一道经济常识的论述题采用表格的形式命题。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能力考查方式。突出考查综合和分析相结合的完整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论述题一般都要设问: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怎样正确认识这种经济现象?(或者问怎样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首先要看懂表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归纳,要求准确确定和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使之与题目中的具体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再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去分析题目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具体棗抽象棗具体的思维过程。

例如1999年第39题:

表11978?99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情况(略)

表2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每百户家电类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略)

注:我国农村人口为8.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据测算,如果家电类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1997年城镇的水平,则农村市场将需要1.68亿台彩电、1.8亿台电冰箱和1.7亿台洗衣机。

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 上述两个表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 应当如何认识这些现象?

3.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家电类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些企业应该怎么办?

第一问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比较出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表2反映了城镇居民家电的拥有量趋于饱和,而农村居民家电的拥有量还较少。

第二问侧重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农村家电消费少,与农民收入有关系。从表中的数据和小注表明了家电在农村市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开拓农村市场,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问要求学生回答出企业如何解决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的问题。前面已经分析到农村家电拥有量很少,所以应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适合农村需要的产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此题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突出地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反映了高考命题的方向。

第五,表述能力。这一能力要求考生解题语言必须规范,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