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比较分析(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New Page 2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比较分析(二)

湖北·姚文革

二、试卷结构、题型及题量、赋分

4

试卷结构

试题题型

题量/赋分

分数合计

1997

1998

1999

60

I

单选题

23/60

26/60

20/60

90

II

 

多选题

1/3

1/3

1/4

填充题

4/12

1/3

2/8

修改题

1/5

 

 

简答题

2/10

5/24

4/18

 

小作文

1/20

1/20

 

 

大作文

1/40

1/40

1/60

合计

33/150

35/150

28/150

150

       分析表4不难看出,1999年高考试卷整体结构与前两年没有变化,仍是分第I卷和第II卷,仍是六道大题(满分150分),依次是:语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文言文阅读、科技说明文阅读、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题型第I卷是单项选择题(60分),第II卷是简答题、填充题、多项选择题和作文(共90分)。这体现了试卷整体的“稳”。但这一“稳”并非死水一潭,而是表面看似波澜不兴,其下却容纳了股股新泉,涌动着改革的活力。’99试卷的变化远非前几年所谓“迈小步,不停步”的势态了。其大的变化除了前文所述阅读方面外,其二就是题量由1997年的33道、1998年的35道下降到28道,这也是自90年代以来最小数。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呢?这就需要结合表1来作一些分析。我们知道,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选优分流是其功能特色。既要实现高考的这一功能,又要切合考生实际,因此,作为重要手段的读写总量的设计就须二者兼顾。即要让半数以上的考生能从容地读完做完题;少数考生感到时间紧,但能完卷;极小部分考生不仅感到时间紧,而且不能完卷。如此,以求考生的成绩层次分明,拉开分数距离,避免出现严重的趋中现象,较好地实现分流功能。从后文表6几项统计指标来看,1999年高考答卷情况与这一命题意图是基本吻合的。另外,高考还有一个潜在功能,就是要让考分同时反映出考生的学习潜力(即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自学达到更高实际学力的可能性或潜能),为高校选拔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学生。正因如此,’99试卷一方面借一定量的读写,检测考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运用语言的娴熟性和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另一方面削减题量,同时着意试题意境的创新和增加思维层次,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借此考查出考生思维是否周密严谨,考虑问题是否有一定的深度。这就启发我们,在高考复习中,除了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外,还要保质求精,要注意设计、选用那些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题海战术”在新世纪的高考中注定要吃败仗。

三、考点覆盖和能力层级分布

5

项目

数据

年份

考点

能力层级分布(题目数/赋分)

 

规定数

考查数

A

B

C

D

E

总题量/总分

1997

35

30

6/14

17/47

2/7

5/70

3/12

33/150

1998

29

26

6/13

8/21

5/18

12/83

4/15

35/150

1999

27

21

2/6

7/23

6/21

9/87

4/13

28/150

       关于考点,表5反映出两个变化:一是考纲规定的考点数逐年下降;二是高考试题未涉及考查的考点越来越多,其考查覆盖率自1997年来依次是85.71%89.66%77.78%,下降幅度较大。命题遵循“两纲”,但又不拘泥于“两纲”,不追求考点的覆盖面,这一特点,有利于命题更大自由度地向确定的考查重点方面倾斜。这样既可使每年试题灵活多变,又可突出考试的目的;又因它并没有超越“两纲”的范畴,且是否涉及考查又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就不至于使中学教学和高考备考无所适从或猜题押题。那些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考点不可能连年不考。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能心存侥幸,弱化某些规定考点的复习或干脆抛弃某些考点。

       关于能力层级的分布,从表5的统计看,1999年在1998年对1997年能级分布不合理进行较大调整后确定的格局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考查分析理解、抽象归纳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进一步明确定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而差别较大的是A级题目和赋分。在’99考纲中,已明文规定暂不考文化常识和名言名句两项,在试卷中又一改近20年的习惯,没有考以识记为主的汉字的读音。这是否暗示着这些A级考点不重要了,识记可以减弱呢?回答是否定的。先分别看这三个考点。汉字的读音自1980年开始单独考查来19年一直稳居卷首,第20年规定要考而未考。偶一为之,倒是使人觉得试卷好像有意开了个玩笑,令人吃惊的同时更引人(包括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关注高考语文试题。这种效果是出其不意才会有的。不单独考文化常识的记忆,而把文化常识融入到文言文阅读中,在运用中考查,是可能也是可行的。它与单独考查是殊途同归,且更显示出文化常识的使用价值。名言名句,是历代圣贤先哲人生经历的浓缩和过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炎黄子孙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继承和传扬。不列入高考范围,我认为欠斟酌。名言名句填空,这是考查记忆的较好方式,不记何谈用?如果以为填空题有些单调的话,就应该在形式上积极探索(其实考查名句运用的题目设计并不难)。在还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替代之前就取消名句填空,其错误的导向带来的后果是消极的。我们相信决策层和命题专家是会考虑到这一点的。

       众所周知,语文考纲将要求测试的五种能力划分为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应用)、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并在试卷中进行难易不同的考查。将其图示(如右)就正如一棵树,五个能力层级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一种逻辑上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纵向累加关系。其他四种高层能力都是在A级的基础上得以深化和发展形成的。在高考中减少识记考查,并不意味着淡化识记,不要识记。而不单纯考记忆,是在更高层级的考查中体现识记的作用。要知道,水无源必枯,木有本方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