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每个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来源):李卫平    发布时间:2006-12-01

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人自己内心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顺应自然。如果一味“征服自然”,大自然被破坏,动植物品种遭到灭绝,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比如连年新疾病的不断出现,人口的爆炸,臭氧层出了洞,自然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等等,都是自然界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回应。人类不搞好和自然的关系,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同样搞不好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会使社会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国家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扩大,矛盾激化。所以当前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

对我们教师来说,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教育工作者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我们就要努力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服务。要为孩子们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提供包括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相关配套服务,才能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只有构建起和谐社会,才能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每个社会人,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就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谐。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每个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人自己的和谐,即解决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问题,要通过外在教育、管制和个人修养、实践,即自律和他律的途径个人的修养与实践,他人的教导与劝说,再加上公、检、法的制约,就能实现人自己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我们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个人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对中华民族来讲,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实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不断革除各种社会陋习,自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做到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那么我们的社会必定是保持和平安静的、“天人合一”的。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