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些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从生活背景入手,诱发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2、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体验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推理反映和揭示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从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例问学生如果根据自己的身买衣服,你会选怎样的尺码?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的兴趣,从中探索到数学规律,体会到思维方法,构建成数学模型,对数学的亲切感也油然而生。同时,学生由于共同对资料收集整理,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现代意识。
3.让数学走入学生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作为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并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老师最后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把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把知识归类和加深理解,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诚然,一节课中也有些方面需要再斟酌,如:数字的合理性,教师提问的明确性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