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备课组活动记录 ( 三 年级) 学科 语文 第 十一 周

作者(来源):杨辉燕    发布时间:2009-04-25

时间:2009420

地点:徐汇区一中心

参加人员:杨辉燕     张敏    罗珏

一、听区公开课《我喜欢小动物》和《蝙蝠和雷达》

1、《我喜欢小动物》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板书:小动物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曾经养过些什么小动物?

2、介绍作者,巩固对“编辑”理解。

3、突出“喜欢”,读好课题。

(二、)反馈预习,介绍过山鲫的生活环境,感受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引读理解种种东西。

种种东西在这里说明作者养过的小动物——,而且还不止这些,课文还提到了哪些小动物?

2、学习生字“鲫”“鳖”,指导书写。

板书:过山鲫 

3、预习了课文,你对“过山鲫”有了哪些了解?

适时板书:热带   生命力强 (半小时) 跃动找水

1)随机复习理解、正音:干涸

2)完整地介绍“过山鲫”。

(三、)理解“逗弄”,了解作者在逗弄的小动物的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蠢事

1、理解“逗弄”(学生自由说)

2、学习趣事,体会作者在想象中获得快乐

1)指名读第4

2)引读前半句体会作者是怎样逗弄“过山鲫”的

出示:每次洗澡的时候,我总是把它们捞出来,放在地上,看它们跃动,数着:“一,二,三,四!”想像着它们是在进行比赛,过了好一会儿才把它们放回水缸。

l        指名读:洗澡的时候,我是把它们——放——看——,就是这样逗弄的。

l        全班引:我用这样逗弄过山鲫,把它们——(做动作)

3)了解作者逗弄“过山鲫”的原因,感受他的好奇。

师:作者为什么每次都要把“过山鲫”捞出来这样子逗弄呢?

板书:好奇

4)体会作者在想像中获得乐趣

l        看着它跃动有趣在哪里呢?

板书:想像

l        想像它们在进行什么比赛?

l        指导读句

5)抓住 “才”,深入体会逗弄“过山鲫”的有趣。

这个“才”字说明什么?(舍不得)

所以每次都要逗弄——好一会儿,好一会儿究竟要逗弄多久?能不能更久?

虽然舍不得,但还是要把它们放回水缸,指导读句。

3、学习蠢事,体会作者在逗弄鳖的过程受到了深刻的教训

1)借助提示概括蠢事的内容

出示:虽然大人……但是“我”……结果……

2)理解“大人再三嘱咐”的内容

l        思考: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l        指导读出担忧、警告的语气。

3想像“恳求”的话语,体会“我”对小动物的喜欢

过渡既然大人们深知逗弄鳖是很危险的,怎么还会同意给“我”玩呢?

    创设情境想像说话,理解“不胜其烦”。

◇ 引读,进一步体会大人的不放心

4) 联系大人的话想象“我”的心理活动,体会“我”的好奇和对鳖的喜爱。

◇ 创设情景,体会“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现在你终于如愿以偿,怎么没反应的啊?心里想什么呢?

◇ 引导学生联系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这是大人答应作者后的第一反应,要知道作者的小脑瓜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一定要联系他的行为,读读这两句话。

出示:我就躲着,悄悄地和这只鳖“玩”了起来!小时候有时真蠢哪,我竟设想这只鳖是不敢咬我的。

l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好奇”

l        小结:我们想象要结合课文内容,这样才能合情合理,可不能自己想当然。

5)品读逗弄鳖的语句,体会“我”在逗弄过程中的忘乎所以

◇ 引读逗弄鳖的句子,了解作者逗弄的过程。

◇ 你们发现了吗,在逗弄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是……后来……

引读:一开始我还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大人的话就在耳边响起,我谨慎地伸出——,鳖没有要我;我又小心地伸出——,鳖还是没有咬我;经过——,我都——,于是——甚至于把大人的警告都忘在了脑后;最后一次,当我——。

◇ 理解愚蠢之处

再次引读,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愚蠢”:

6)联系上文体会“我”对不听大人的话深感后悔

(四、)感受作者选材的用意以及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体会作者详写蠢事是因为他对此印象深刻

2、体会题目与蠢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 结合蠢事的结果,对照课题质疑。

联系最后一节的道理释疑

3、结合对秦牧的介绍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附板书

21、我                   

                   趣事(想像) “过山鲫”    热带

     (好奇)逗弄                          生命力强 半小时 跃动找水

                  蠢事(设想)          

 

2、《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过程

一、)了解“仿生学”,揭示课题

1、读词组,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出示:  草和锯

鸟和飞机

蝙蝠和雷达

轻声读读这些词组,有什么发现吗?

2、了解“仿生学”。(副板书:仿生学)

3、了解雷达:

雷达就是仿生学的产物。(板书:雷达)

4、雷达的发明正是从蝙蝠身上受到了启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

补齐课题:(板书:蝙蝠和)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发现的现象。

1、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们从蝙蝠身上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副板书:发现)

1)自由地朗读全文,找到相关的小节。

2)出示: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引读:蝙蝠喜欢在夜间活动,在飞的同时,还能——,而且无论——。夜里可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蝙蝠飞行时可能会遇到——一幢幢、一棵棵……(板书:树木、房子……),即使——(板书:电线)。房子、树、电线这些都是阻碍蝙蝠安全飞行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板书:障碍物(指导书写)人们发现即使是再小的障碍物蝙蝠也能——板书:避开,“避开”换一个词就是——绕开,这样一来,它就能在黑暗中——板书:安全飞行。

3、根据板书的提示,用上“无论……都……”,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把蝙蝠夜行的特点讲清楚(板书:无论……都……)

(二)揭示“秘密”

1、自读第6节,读通句子,读懂内容。

2、指名交流,教师画示意图:

3、借助示意图来说说蝙蝠的飞行奥秘。

4、小结:同学们我们就是通过读读、画画、讲讲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你们知道吗?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难怪蝙蝠在夜间飞行时,无论——都——

(三)了解雷达是如何摹仿蝙蝠探路的。

过渡:揭开了这个秘密后,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副板书:摹仿)

写摹时注意:下面是个“手”,读(摹仿)——换一个词(出示词卡:模仿)——对,就是木字旁的模,这两个词意思相同。

1、自己读读§7,圈一圈雷达的什么相当于蝙蝠的嘴巴、耳朵、超声波。

(板书: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2、再读读第7小节,边读边记,以小雷达的口吻,借助图示把你如何为飞机导航的秘密告诉大家。

(四)如何揭开秘密。

1、反馈预习,了解试验内容,随机正音,理解“横七竖八、蒙住、封住”。

2、联系上下文推测科学家们做第2、第3次试验前的猜想,并仿照第1次试验的叙述方法介绍后两次试验。

3、引导发现,了解写法。

1)刚才同学们把两次试验的条件、方法和结果分别做了介绍,看起来好像很具体,但课文却是这样写的——仔细读读,你有什么发现?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2)引读: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由于这两次试验的条件不一样,所以作者分开介绍,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两次试验结果相同,作者就一并写道——(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大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3)小结:重复相同的内容并不是写具体,我们要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把句子表达清楚,同时让人读起来富于变化。

4、了解研究过程的漫长、复杂。

1)科学家从三次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板书箭头)

2)那么是否是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后就发明了雷达?

(科学家在这三次试验后又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耳朵的复杂结构,以及它的嘴巴耳朵究竟是如何配合的。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研究过程。)

 

三、)总结课文

 

板书

 

 

    (天线)                      灵巧避开

 

                            

  

26、蝙蝠  和 雷达                 障碍物

               (无  线    波)   (房子、树、电线……)

 

       (荧光屏)                           

 


                                        安全飞行

                                       (无论……都……)

                                                             

副板书:仿生学

         发现

         发明

 

二、区教研员闵晓立老师评课

1、本次教研活动选择了两篇体裁完全不同的文章进行实践课研讨,其目的在于探讨、研究如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帮助学生训练语言。

2、教师应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规范、有序的表达。而要使表达训练真正落到实处,老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3、首先要求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的语言,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蕴藏的语言训练点。此外,也要结合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是这两堂课的执教老师努力体现的教学想法。

5、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的教学难点,在本次教研活动中,闵老师结合两堂公开课给参与活动教师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喜欢小动物》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有机地渗透了作文选材的指导,又如《蝙蝠和雷达》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学习如何用简练、明确的语句进行表达。

活动小结:

1本次教研活动给我们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也给大家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相信老师们会带着自己的收获与思考,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2教师应关注日常的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学习写作的知识,从而来支撑起学生的写作。

 

下周活动主题:1、期中阶段练习后的讨论与反思

              2、《一课一练》练习的延续

             主讲:张敏

                                                  备课组长: 杨辉燕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