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12 |
地点:104室 |
|
参加人员:胡伟、胡颖、徐老师 |
||
活动内容: 胡伟说课《望梅止渴》 一、教材分析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十万大军在经过一片荒原时,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但附近根本找不到水喝。眼看着行军速度越来越慢,这时,曹操用望梅止渴的办法使将士暂时忘记了干渴,打起精神,终于走出了荒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止、渴、期、忽、灵、朝、精、神、赶”9个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神、止、渴、期”四字;积累望梅止渴、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嗓子冒烟等词语。 2、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出“赶、忽、朝”在字典中的页码。 3、正确朗读课文。按要求朗读句子。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4、学习曹操在危急时刻,能积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脱离险境的品质。 三、教学设计 (一)字词教学 首先从字词教学看,在教学的“第一版块:旧知导入 出示课题”时,抓住“止” 的学习,理解意思入手,让学生拼读“喝水”这个词语,帮助他们继续巩固拼音。 然后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这个词语,其实是在进行默写。学生积累的词语越来越多,如果不是反复地复现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将形近字混淆,甚至遗忘。而且在课堂中就帮助学生巩固一部分常用的字词,也可以减轻他们回家后默写的负担。 接着用换部首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渴”,在这过程中老师及时提醒:口渴就会 喝水,所以“渴”的部首是“三点水旁”。水是用嘴巴来喝的,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这样一来,就帮助学生辨析了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随后在板书课题的同时,让学生重点跟着老师写一写“止”和“渴”,对课文中要求书写的字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指导。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如“烈日高照、火烧火燎”等,这些四字词语都是学 生第一次接触,会给他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第二版块: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时,我就媒体出示这些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借助拼音把它们读正确。在反馈交流读正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烈日高照 火烧火燎”是描写天气炎热的词语。“口干舌燥 嗓子冒烟”写出了干渴的程度。理解词语后再让学生把词语读读好。 但是在进行这部分字词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字词不是本篇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因此,这里不宜花大量的时间,学生的交流反馈一定要快。这样整节课的字词教学才会有侧重,凸显教学重点。 (二)阅读教学 从文章的阅读理解看,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然后教学紧紧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展 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一版块: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 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去思考。但是质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在质疑的过程中会出现话说不清楚,提出的问题浅显,答案显而易见等现象,这时老师不必着急,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他们进行归纳。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就由老师来提: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来止渴?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 接下去的教学就围绕着问题来展开。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时要 引导学生先弄清曹操他们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些情况在课文的第1、2小节中很容易找到,所以重点不是找而是找到后的读。我采用自己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记忆课文内容,最终达到不看书就借助板书把曹操他们遇到的情况说出来的目的,为学好课文后学生自己讲故事作铺垫。 解决第二个问题 “望梅怎么止渴?”时,采用引读第三节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了答案,但这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于是我让学生想象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想到梅子时的感受。随后再看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看到梅子后的感受。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梅子怎么来止渴的原因就更清楚了。 在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激发学生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当学生弄明 白了“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止渴?”这些问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里到底有没有梅林?学生会联系课文中“荒原”一词,知道那儿根本没有梅林。这时可再次让学生理解“望梅止渴”。学生联系了课文内容,知道原来在课文里“望”不是看的意思,而是“想到”。将士们只是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变得湿润,暂时止住了干渴。 |
||
活动小结: 1、通过说课了解了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结构清晰,语言简洁,让学生从课题中“止、渴”这两个字的意思入手,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对后面的课文学习有了一个铺垫,引起学生的兴趣。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辨别曹操的方法好不好,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这样对学习课文很有好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理解成语有很大的帮助。 |
||
下周活动主题: 1、参加区教研听课《狮子、猴子和房子》《鱼和潜水艇》 2、评课 |
||
备课组长: 胡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