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参:老师该不该离开你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27

    新华网消息 据中国教育报4月26日报道(金志明 李伦娥 谭南周 柯昌万),坦率地说,本次调查中有关中小学教师在“读哪些书”的统计结果,对我们而言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

    本次调查对教师在读哪些书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问卷中的一道多项选择题。在13个选项中,根据四城市全部受访者选择频度排序,它们依次为教学参考、现实题材小说、教育理论、文史类、时政类、历史题材小说、其他、科技类、言情小说、政治理论、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和金融类书籍。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焦点就在“教学参考”。教师作为职业读书人,选择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教育教学类书籍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的,更何况时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之大、形势发展之迅速,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形式层出不穷,让教师颇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三秋”之感,因此了解教学改革前沿,尽可能掌握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已是教师生存的需要。

    然而,在察看了选择阅读教参教师的年龄、任教年级、教龄、学历、职称等相关情况后,我们还是感到了意外。因为我们开始想象经常阅读教参者,应该是以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低职称教师为主体。但事实上,经常阅读教参者不仅教龄不分长短、职称不论高低,相反还有教龄越长比例越高、职称越高读得越多现象。比如,统计显示,各教龄段中30年以上教龄者经常阅读教参的比例最高,达62.89%;特级教师选择这一项的占84%,位居各职称人群的首位。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教师选择阅读教参的比例也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四城市的分类统计中,厦门和上海两地教参都列在首位而长沙和西安均居第二位。从选择教参的人数比例上看厦门居第一达63%,上海次之占58%,长沙第三为56.6%,西安居后仅为49.7%。这都使我们感到意外和困惑不解。教师,该不该离开教参?

    对非教育界人士而言,教师使用教参可能意味着贬义,因为它往往使人联想到教学能力低下。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道他感到非常吃惊,并表示出自己的担忧。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好教师在阅读、使用教学参考类书籍。

    其实对教学参考书的不同意见不仅在社会与教育界之间一直存在着,而且教育界内部也意见分歧明显。反对者认为,教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一纲一本一个答案”,教学不能越雷池半步,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使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丧失了自我,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误区,必须坚决取消。赞成者认为,教参教参,顾名思义是教学参考,它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教学背景性资料,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教参异化,成为教师现成的教案,并不是教参的本身的错,而是阅读者滥用造成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有这么多教师需要教参,它本身说明教参有存在的必要。应该关注的重点是教参编写的改革……。读者朋友,你的观点是什么,请来信告诉我们。

    教师观点:需要但必须改革

    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管理研究中,我深切感受到教参的两点重要性:一方面它能帮助新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的安排,并为教师备好合格教案,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最低的合格标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则也会养成教师的依赖心理,典型的状况是不少教师的教案完全是教参的“翻版”,所不同的只是字体、页次不同罢了,而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个体差异),因而消极作用亦十分明显。更何况由于编辑、出版周期的缘故,教参所提供的最新材料,往往要滞后2至3年。因此,我认为改革现行教参编写已迫在眉睫!

    教参在保留现有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要求,提供相关背景材料的同时,还要适当介绍些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办法,以弥补教参本身的先天不足,并增加如下三方面明确而又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导内容─一是面向全班学生的最基本的共同要求。包括认知、情意、动作技能三个方面,以确保基础教育阶段每一学科的每一单元、每一课堂的基本教育目标的完成。

    二是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性要求。从时间上讲,可以是课内的强化要求,也可以是课外的强化要求,还可以是课外的探究学习的内容;从能力上讲,可以是认知、情意、动作技能之中的某一方面或全部;从内容上讲,可以是本学科知识的超前,也可以是相近或相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利于引导教师重视优秀学生的冒尖。

    三是面向学有困难学生的诊断性、补救性教学建议,分门别类加以点拨、帮助、引导教师把相当的注意力投放在为进一步提高这批学生的学业而进行的特殊教学活动上。(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 朱正平)

    家长态度:我很吃惊

    作为一名家长,我对教参在教师中有这样大的市场感到非常吃惊。在我的想象中,教参应该是新教师的一根拐杖,初来乍到,对教材不甚了解,依靠教参作点引路,慢慢地学会教学。而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不仅年轻的教师在依靠教参,年长的、优秀的教师也都在“读”教参,用教参,那就令我们感到担忧了。

    现在我也明白了一个事实,学生负担为什么这么重,其中教参有很大的一份“功劳”,因为唯一正确答案是从这里出来的,所以老师就要求学生这样回答,答错就扣分,所以孩子回家只能这么背,这么记……。那次孩子试卷上有一道句式判断题:“上帝啊!请再给我一点时间!”,孩子回答祈使句,老师判错误,我怎么看都感到应该是对的,但老师就是说错的。现在我猜想大概那本教参上就是这么提示的,老师也不敢造次,因为编教材的都是权威,中国人历来敬仰权威。

    学校应该是教会孩子思考的地方,假如学生在学校中只学会记忆标准答案而放弃思考,那我们这个民族还会有希望吗?(贺平)

    国际做法:教参背后是观念

    我曾在国外任过教,在美国没有所谓的教参材料,教材都是由出版商根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出版,由中小学选用。这些教材一般都配有内容详尽的教学参考书,尽可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较好的帮助。美国的“教参”与中国的“教参”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教参”所附的教学资料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背景材料、图片、录像带、光盘、练习题等。教师上课时可各取所需,节省了大量查找背景资料、准备教具的时间。例如教师教学中要穿插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画面,可随时从“教参”中调用。教师让学生做练习常常是上课前将“教参”中的某一页复印若干,分发给学生。美国“教参”的另一个特点是,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指导,而且细致入微。如上课时需要准备什么教具,怎样布置教室,怎样分组,组织学生讨论时提什么问题,怎样和学生交流,怎样组织学生活动等等,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可以说,中美“教参”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教参”偏重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强调的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美国“教参”更多的是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具体指导和介绍,重点在于指导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一个重在“教什么”,一个重在“怎么教”,两种“教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胡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