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此次讨论没有一个结论性的观点,但引出了许多新的话题:校长能否速成?如何看待由政府主导的体制内的培训?如何审视以市场为主导与时俱进的培训?新时期校长最需要的素质都有哪些?
·职业校长概念泛化吗?
《现代教育报》资深教育记者薛峰提出,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1世纪中国职业声望与市民价值取向调查报告,在所调查的69个社会职业中,搞教育的有大学教授、国立中小学教师、私立学校教师3种职业,却惟独没有校长这一职业。在科技干部部门的职称评定序列中,也没有对校长专业技能的职业评定,校长的职业缺位,不能不令人深思。由此她提出,无论职业化与否,校长的培训都应该提上日程。
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张世义提出,校长应该是首席教师代表,对校长更多的要求应该是学科科研领域的。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锐集团董事长钱建镕的赞同。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褚院长认为,提校长职业化,有概念泛化的倾向。
·校长成功的素质?
主持人提出的一份材料指出,在传统的社会中,一个校长成熟与否有几个标准,首先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再上一层是优秀的校长,最后一个层次是专家型的校长。而这一过程要十几年的时间,中间还要辅以多种培训和进修。
而此前北京私立汇佳学校校长王家俊提出,要招聘一位合适的校长难度很大,“传统的公立学校的校长当不了私立学校的校长,而现有的私立校长中,也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以前从公立学校转过来的校长,私立学校的校长难请。目前是一个断层。”
钱建镕认为,如果一个没有教师资格的人聘任校长,最高任职到副校长,而要担任校长一职,必须有过当教师的经历。
王继华主任说,强调三A并不是否定校长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只是在新的时期,对其经营理念提出更多要求。职业校长的提出,引起了校长们的强烈共鸣,中锐集团嘉兴一中受聘校长则表示要自费参加职业研修以提高竞争力。
·校长到底能否速成?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刘畅提出,将校长职业化是否套用了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而清华的培训也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但他强调不能忽视教育的公益性。
对于这一点,清华职业校长研修中心的以观念变革和职业校长能力重塑的做法明显地与传统的政府体系的培训不同,《中国教育报》的刘继安认为,传统的培训更看重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的培训,而清华的培训由于强调经营和动态管理而特征明显,应该说,两类培训的偏重点是不同的。
对于校长能否速成一说,有专家认为,培训能够提升技能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但对它的期望值也不能太过高,就如同MBA培训出来的不一定都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同时面对教育界的巨大变革,能够突破传统的观点,对于校长在新时期的挑战给出一些案例教学,对于传统的校长也好,还是民办教育机构中的校长都会有所启示。
新闻背景:
11月5日至6日,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迎来第一期学员116名来自全国各地大学、中小学的校长。吸引他们的是该中心王继华主任提出的职业化校长的概念,他认为职业校长应该是能力型校长,他应该具备三大职业标准,即3A能力。一是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依据时代发展从校长使命高度在思维方式上提出新要求;二是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在教育经济学指导下,理性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种福利,还要计算投入产出,创名牌,善经营;三是动态管理与组织能力,以软管理取胜,用情感激励人,用事业造就人。
在职业校长培训的概念下,北师大教育管理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A管理模式的创始人一一出现在讲台上,而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李金初,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等名校长们也以他们创新的办学实践进行了案例教学。
来自29个省的116名校长们,认为进行了一堂有意义的教学与培训。在每天必发的研修简报上,有着这样的记录:北京科技研修学院董事长兼院长周继庭认为,王教授的报告相当于新时期的校长观念变革的宣言。
湖南长沙28中社会招聘上岗的卜校长认为,这次校长职业化研修引发了一场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清华大学校长胡东成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办学过程中,校长要考虑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善于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所以要研究教育与经济如何结合并寻找其最佳结合点,跳出教育看教育,用经济分析方法解读教育,发展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