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从小叶波说创造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0-18

近日,南京市五中的小发明家叶波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为什么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会在科学发明创造上有如此之高的天赋?

  叶波的科技辅导老师陈长明说,其实在凤凰街小学,像叶波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自从1996年凤凰街小学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娃娃创造科学院”后,学生们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仅在一年时间里,小发明、小制作作品多达300余件,好几个都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想像力丰富、好奇心强是孩子特有的资质,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天赋,它们就像一颗颗火种蕴藏在内心深处,需要有人去发现、挖掘、点燃。如果在孩子刚冒出第一个奇思妙想,刚闪过第一簇灵感火花的时候就遭到家长或老师的斥责,不难想像这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多大的一种阻碍!

  叶波是幸运的,因为她生长在一个“开通”的家庭,因为她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小时候的叶波,“性格像男娃,总是把家里的闹钟、电筒、收录机拆了装,装了拆,经常就不能恢复原貌了,但我们从不因此打骂她,小孩子嘛,爱动手是好习惯。”叶波的爸爸如是说。四年级的时候,叶波参加了学校的“娃娃创造科学院”,对科技小发明的兴趣更是一发不可收,而那些不断涌现的智慧火花,在陈长明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终于变成了一件件别出心裁的小发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经常动脑筋,大大开阔了思路,解题目时,常会另辟蹊径,写作文时,也独有新意。叶波尝到了搞科技发明的甜头。

  遗憾的是“创造教育”在大部分中小学里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升学的压力使学校和学生都透不过气来,哪有闲工夫搞这些发明创造!家长也视之为旁门左道,是“不务正业”。实际上,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填鸭式”教育中培养出的高分低能者,很快将成为新文盲。据专家分析,大部分人都有可挖掘的创新潜能,可见提倡开发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多么重要。

  陈长明老师说:“即使叶波以后没有成为发明家,我相信,这种创造潜能将会迁移到其他方面,让她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