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专稿:师生平等,从点滴做起!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29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隔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给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

    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人们谈到教师不尊重学生时,往往想到的是打骂学生,其实,真正打骂学生的老师是极个别。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以非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尽管我们也没有打骂学生,但很难说我们真正是尊重学生。这种师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多年来弥漫于校园,浸透在师生关系之中。这是当然是有文化背景的。完全可以这样绝对地说,中国传统教育没有平等,只有等级。众所周知,出于封建权贵集团的整体利益,历代统治者一向十分强调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秩序,倡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切俸禄、礼、教,甚至服饰都有严格等级标志。这反映在教育上,必然是培养学生的等级秩序意识。对学生而言,首先体验到的“等级”,便是师生关系。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师道尊严”至今都有其积极因素,但同样应该正视的是,“师道尊严”确实包含了一些封建糟粕,受此思想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等级森严,泾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在专制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地位被神化和权威化。从“天地君亲师”的神龛牌位我们便可以看出:教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面上看,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

    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绝对没有民主。每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分工等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人格上绝对平等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这句话绝对是正确的。但当年媒体在宣传这句话时,侧重点则是表现刘少奇同志的平易近人;而“平易近人”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当我们觉得某人“平易近人”时,我们已经在仰视他了。还有一个与刘少奇有关的说法也很说明问题。“文革”结束后,不少被迫害致死者的家属常常这样说:“连堂堂国家主席都被整死了,我们的亲人死了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种说法的前提,就是国家主席与普通公民的生命的不平等。其实,无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掏粪工人,都没有高低之分,没有等级之别,你都拥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政治权利,生命和尊严更是等值的。

    同样,尽管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方面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比如,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我一定亲手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