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与文本对话 与生活对话

作者(来源):宋腊梅    发布时间:2006-03-30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最近尝试上了新教材第八册基础型课《拥抱大树》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爱护树木的有趣而动人的故事。丹尼尔无意中伤害了大树,为了反省自己并教育别人,他以拥抱大树的方式向树木公开道歉,决心要永远善待、爱护树木。阅读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这一看似奇怪,实则感人行为有根真切的理解。我在开篇是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进行了情感的铺垫。问:“同学们,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拥抱?”我出示了四幅拥抱情景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渲染了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心随着这生动的形象、激情昂扬的语言早已蠢蠢欲动,使其成为审美感知的内在动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引导他们读出文中描写的四个画面: 怪)的场景 ,(虐待大树 )的行为,( 特别 )的惩罚,( 深刻的 )的教训。这样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就有了。
   《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第2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读自己喜欢的画面。如:请充满好奇心的同学来读第一、二节  为什么说这是奇怪的一幕?请赞同这一惩罚的同学来读第四节等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同时,我为他们创设了组织语言的方法,用总分和因果关系练习说话,并在学生较难把握好的第45节的说话练习中,给了他们相应的提示,降低了学习难度。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学第三个环节中我又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环境与生活对话,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增强爱护树木和绿化、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例如,学做小记者,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在你们四个人中,将有一位记者,其余三位则分别为被采访者——大树、丹尼尔、绅士、绿化管理局官员。合作完成《拥抱大树采访报道》
    
不仅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合作,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交流时各抒己见,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想象丹尼尔用铁链把自行车绑在大树时的想法、想象大树的悲伤、想象某位绅士看到此情此景的想法,达到了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训练的有机融合。从中感悟到的东西也不断地从表层转向深层,最终使学生对“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每个人都受到大自然的恩惠,我们要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对这一主旨,达到了主动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