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般概况:
如前所述,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似乎千百次重复着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每次测验考试之后教师就会恍然大悟,即原以为自己已经教过多遍学生本该掌握的内容,事实上不少学生却并未懂得。出自于感情的驱使就会把学生叫来训斥一通:“你怎么搞的?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搞懂!”但如果冷静下来理智地想一想。就会感到一个教师无权去责怪自己的学生,相反应该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如果说“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那么我们就会非常明显地看到这在其他领域是绝对不容许存在的。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产品出厂以后若干个月就这里捅个窟窿,那里出个漏洞。而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为什么却是那样的见怪不怪,甚至习以为常呢?这个现象深刻反映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可靠性较差,效率较低,质量不高。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曾深入课堂听了100多节课,其目的就想设身处地体察一下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全过程。有一次一个教师讲“功”和“能”,他是那样的津津乐道,那样的淘淘不绝,学生却说:“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犹如一盆冷水,把我浇醒:课堂的45分钟确实是要打个大问号,值得问一问究竟有多少分钟才是有效的?
由于我们所学的专业使我们有可能接触到电子技术、计算技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思维科学等较为广泛的领域,从而产生了将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中来,建立起一门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交叉科学、综合科学——智力工程,使教育由经验走向科学。1993年12月在江西省自然辨证发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我们递交了一篇题为“智力工程探索“的文章,当时仅仅出自于一个普通教员自己解放自己的朴素感情,没想到竟在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们的极大的兴趣和支持。,就在这次年会上成立了智力工程专业小组。接着在1984年2月、1984年11月、1985年12月分别召开了三次智力工程专题讨论会,我们撰写的“智力工程探索”被刊登在1986年3月28日《江西日报》上并为《新华文摘》1986年第6期全文转载。1986年12月,我们又召开了有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专家、学者参加的“全国思维科学与智力开发学术讨论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来信给以鼓励和支持,前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打来了长达176字的贺电,贺电中说:“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可宝贵的,以人的德、智、体、美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应该是当代最重要的一门科学。探索规律、开发智力、为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而努力,是我们的光荣使命。”1986年3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报导了:“徐章英夫妇在国内首次提出智力工程概念”。《中国科技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卫星电视》、《午间半小时节目》等报章杂志和新闻媒体均相继作了报道和专访。1988年《论智力工程》论文集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智力工程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为这个课题的测试工具“教学信息实十反馈处理系统”也于1993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作为这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总结:《教学反馈与测试分析》一书于1995年3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智力工程的理论思考《智力工程概论》于199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智力工程的研究引起了国内科技界教育界的关注,我们个人也被光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并光荣出席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顾力兵同志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江西省人大代表、省党代会代表、南昌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我想,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的鼓励,而是对人民教师这个神圣事业的鼓励;是对一切诚实劳动者的鼓励,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将由此受到鼓励,看到光明和希望。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当21 世纪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时候,时代在呼唤一代学者型教师的诞生而从实践出发,为实践服务是最有生命力的。一切不甘于当教书匠的人们应该行动起来去攀登教育科研的顶峰。要相信第一线的教师对教育科研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们对实践中的问题感受最深,解决问题的要求最强烈。只要我们奋力探索也不致为日常的事务所淹没。普通教员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三尺讲台上去画出属于自己的最新最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