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
    1969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创始人普里高津教授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提出:任何有机系统要实现内部的有序化,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即保持系统开放。所以,“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必要前提,正是开放使系统从丰富多彩的万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和动力,从而带来盎然生机,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真理,是普遍的方法论原则。教育面对社会群体的智力开发、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等问题,面对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巨系统,理应成为一门复杂的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甚至是前沿科学。因为,当今任何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综合和渗透,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第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集体攻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却只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唯上、唯书,从经验和教育史的资料中进行纯思辩式的理论探讨,较多的是经验性的描述和指令性的规定,是比较缺乏理论思维和科学依据的。从我参加工作的50年代起,教育战线时而树起张铁生这面旗帜,这就意味着可以不要知识;“四人帮”倒台后,又是学历第一,文凭至上,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6.4”以后,又大声疾呼:“德育为首”,诸如此类的“一窝蜂”上,“一窝蜂”下,如此大起大落、大摇大摆式的调控教学,正说明了我们对教育规律还缺乏应有的把握。因为规律总是比较稳定的。而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是被封闭在学校大门之内,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抬不起头来,致使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囿于实际经验,拒绝理论思维。1985年9月,我们江西省教科所曾以“教书育人”为题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征集文稿,在564篇稿件中介绍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有344篇占60.99%;有关教育原理和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占12.76%,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文章只占0.89%,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数据表明:老师们只想回答“怎么办?”至于“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老师们似乎很少顾得上。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什么理论,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第一是实干;第二是实干;第三还是实干。我们不想否定这种充满激情的务实精神,问题是我们在干之前、之中、之后要不要理性的慎虑、科学的设计和理论的总结呢!看来,对教育来说,最大的贫困莫过于观念的贫困,似乎除了“钱”和“分”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无怪乎有的专家说:教师职业的局限,使他们与现代科学似乎完全隔绝了。无怪乎迟至今日我们都难以说清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才?什么是质量?人是怎样学习的?思维是怎样进行的?……诸如此类我们本该回答的问题。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贫困,极大的悲哀。在如此封闭的环境里,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发展?怎么能前进呢?现代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整体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要全方位思考,立体化工作,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全息的,这就要求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必须高瞻远瞩。在时空上,既有有纵向的、面向未来、紧紧跟随时代脚步的“创新眼光”,又有横向的、面向世界的、全息的、全方位的“系统眼光”,即不仅看到一点、一线,不能孤立地、平面地看问题,而应在系统中联系地、立体地看问题。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考。如教育的社会性,也就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因为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目前某些学校只着眼于培养少数尖子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完全违背社会主义教育原则的,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和道德所不容许的。但同时有必须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即在人怎样思维?学习怎样进行?人才怎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上还有其一定的自然机制,即自然属性的一面,这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正如列宁所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中介,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因此,用全息的眼光,从综合科学的角度研究教育,才能比较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要改革,要发展,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向世界开放,向未来开放,向社会开放,向自然开放,向现代科学技术开放。只有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只有以全人类的知识和信息积累为基础,发展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主体科学,才能使教育有所突破并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这就是说要在教育领域引入一些高层次的理论思维和高技术的武装,才能实现综合创新之目的,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在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上,一方面要采取刚性的应急措施以治其标,另一方面必须组织力量,眼睛向下,沉入实际和第一线教师在一起进行艰苦的、长期的、实实在在的探索,拿出一些足以说服人的真东西来,这才是治本之策。我们一定要坚信真理在群众中,真理在实践中。
    智力工程的研究就是要在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借助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科学方法,既要继承与发扬传统教育学、心理学的宝贵成果;又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脑科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技术等,从而采用最先进的思想、方法、技术,按照工程学的模式研究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优化理论与实施方案,是一门研究智能系统整体开发的交叉科学、综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