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教学小记(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11

近日正在教“诗歌的凝练语言”单元(浙江义务教育版初二下册),其中有一篇课文选入三首唐诗,分别是李白的《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白居易的《卖炭翁》。

三位作者都是古代诗歌史上成就丰硕的大诗人,虽然初二学生以前接触过他们的作品,但只限于成诵,真正把古诗作为课内精读作品来读的还是头一回。学生对李白,仅知后人称其为“诗仙”,对于杜甫仅知后人称之为“诗圣”(从历史教科书上获知),而对于白居易,竟是大部分学生仅知他姓白名居易而已!为了使学生能在诗歌学习中不至于“不知所谓”,于是在第一节课上,我对着学生把李白的生平,性格以及后人对于他的评价详细介绍了一遍,学生听得很认真。只是一部分学生对我讲的这些东西听后仍然一知半解,便想到把“三言两拍”中关于李白“醉草吓蛮书”的故事演绎了一遍,终于使大部分学生吟哦之间,若有所思。我心中一块石头方才落地。然而一看手表,“大事不妙”,此举竟费时40分钟,剩余的时间无法完成课文中诗歌的教学了——我的心中又多了一块石头,可谓“若有所‘失’”了!下课后,我把这件事向一位同事说及,着实被数落了一番……按下不表。

第二节课上,我正怀着不安和歉意刚要向学生说及“为了上节课老师的失误不得不多费一节课来教学”时,学生竟向我递上纸条,要求今天讲杜甫的故事。我不免由不安转向失望了——天哪,这哪是上语文课呀!我说,不行,我们必须先把第一首诗给学了!学生的齐答让我大吃一惊:我们都学会了!学会了?!好,你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我“检查一下”,你们还“学会”了呢!我不由冷笑。

我鼻孔里的冷气随着学生的对答如流渐渐收回来了。

学生看出我的疑惑。纷纷站起来说,他们是因为昨天课上我讲的故事,而学会这首《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的。是呵!昨天,我说的永王李璘,“安史之乱”,李白的“黄鹤楼”惜别故友孟浩然,不是都可以用来当这首诗的详尽注解吗?然后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他的疑问,他无论如何想不明白“江城五月落梅花”是怎么回事。我欣慰地笑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了一个故事——《窦娥冤》里“六月雪”的故事,然后又是听到一阵学生的吟哦之声——我想我知道语文课里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了!

于是,十分钟以后,我开始信心十足地讲起后人把杜甫称作“诗圣”,把他的诗作称为“诗史”的由来了……

后记:语文课“人文性”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教师的思想固化造成的。因为我们在语文课“应该这样上,不该那样上”的讨论中所花的时间太多了,而在尝试方面所花的时间太少了。也要看到,思想的固化连一些不经意的成功也会湮没掉的——如果我在那节课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学生的“荒唐”臭骂一顿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