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生评比在我国已经沿用40多年,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没有不熟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很多人在三好评选中找到过年少成功的喜悦,也有人由此有了人生初次的挫折感。现在,有人开始对40余年不变的“好学生”标准质疑了。三好生评选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好学生的内涵变了吗?
●一教育网站内容总监
两年前教育界就有过类似的改革呼声。现在教育观念在不断变化,教育评价标准必然发生改变。教育改革的趋势必然会越来越鼓励创新教育、多元发展,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特长生概念,咱们小时候哪听说过呀!
三好生标准最强调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要求样样都能,实际上大多数人很难做到,恰恰也反映了以往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现在,特长生、单项奖、综合奖,更多地说明了教育正向“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发展。教育本身的确不应人为树立太多刻板的“榜样”。
事实上,三好生证书已不像以往那么吃香。比如择校,一张特长生证书远比一张三好生证书更具功效;有的城市原来规定连续6年三好生可顺利上重点校,现在这一条不灵了,取而代之的是“特长”证书;保送大学,各类重要的学科竞赛好成绩,就远比连续多年的“省级三好生”还要管用。
教育评价标准的变化,还不仅仅体现为三好生证书的“没落”,像上海的小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而实行小班制,小学生再也不必规规矩矩双手贴后背正襟危坐,而是随意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课;很多地区取消百分制,改用等级制,用相对模糊的评价体系来激励每个学生的成长等。种种现象说明,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正在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靠拢。
●一家长
我反对取消三好生评比。其实作为学生家长,我恰恰不是三好生评比的“既得利益者”,我的孩子念5年级,唱歌画画跳舞等都不错,就因应考成绩总不理想,至今都没得过“三好”。但是,我认为“三好”还是很有效的教育激励手段。
每个小学生都好比一张可供描绘的白纸,而“三好”绝不是一个坏标准,对小学生来说,他由此有了追求进步的参照物,参照“三好”标准找出自身的缺点和弱项。而中学生思想大多飘忽不定,容易产生“考上大学就是一切”的想法,因此可能忽视体育锻炼和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品德修养,三好生评价体系如存在,有积极的鼓励意义。即便对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三好标准对他的成长同样是个“追求进步”的衡量标准,有利于国家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三好”标准不能撤消,因为更多合格公民将会从中诞生。
●一小学生
我希望取消三好生评比。现在的评比有很多不科学性,太死板。各科成绩加起来要是出现一两个“良”,三好就没戏。而且评比比例很小。谁能保证自己样样都棒呢?比如,手工课美术课形体课这些都要列入评选标准,可我经常在这些科目上不够分数,所以就别想拿三好了。
我喜欢我们学校设的单项奖,像“热爱集体奖”、“热爱劳动奖”、“语文标兵”、“数学标兵”、“优秀干部奖”等,不限人数,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轮到一两个奖,还可以重复获奖,同学们拿这些奖都特高兴。
●一中学教师
单项奖可以表彰某方面突出的孩子,但不能说明这个孩子是否发展全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标准,仍是目前最能综合评估学生的科学标准。
一些地区或学校的三好生之所以引来家长学生的非议,并不是三好标准的错,而是在评选进程中的公开公正环节出了问题,譬如老师容易以成绩和感情为标准,搞“一言堂”,不进行学生选举,这样推出的“三好生”当然不能服众。
三好评比本身并不刻板,它的存在意义在于:明确了何为“先进”,为学生树起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把这种综合标准和公开透明的民主选举相结合,就能实现三好生评选的良好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