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中说,积极参加竞赛并在竞赛中表现优秀的东华大学的大学生,在三个方面有“好处”:奖学金、资金、学分。凡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数学模型竞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评奖学金时按照该生在班级学习成绩总排名的基础上分别加50分、30分、20分。另外,各个不同级别的比赛和创新均有不同的加分标准。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创新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武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仅仅停留在一种认识层面上,极少数学校也仅仅处于探索的阶段。更重要的问题是,创新教育目前在制度上还没有保障。
    一位中学教师曾对笔者说,在看重分数的现实中,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困难重重。此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从本质上看,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他只看到创新教育表面上遇到的困难,忽略了制度问题。那么,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是不是就无法开展创新教育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只要有制度作为保障,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分数就解决了问题。分数和创新教育之间并不矛盾,东华大学把学生的创新转化为分数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创新,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鼓励学生创新的机制,这是根本的保障,也就是要让学生尝到努力创新给自身带来的种种益处。有了有效的创新机制,自然会产生无穷的动力,激励学生走创新之路。
    不久前发表的瑞士洛桑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有所下降,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创新程度不够。这次报告在对我国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调查后认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中,“合作制”与“委托研制”比例相当低。出现如此情况,与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关,而追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教育是有很大责任的。
    在学校教育中,会做题、考得高分的就是好学生、优秀学生,而从制度上并没有真正鼓励学生创新。在未来的世界中,只有拥有了永不停息的技术创新,才能占据发展的主动权,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之后,才对他们提出创新要求,已经不现实了。因此,创新教育必须从小做起,从学校教育做起,这是根本。创新教育要在学校开设,相关的机制保障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东华大学给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加分的做法,虽属学校自身行为,但其深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它的出现,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尽快建立鼓励学生创新的机制已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创新人才才会不断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