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被一些人看成是与外界无关的、有自己固定模式的封闭体系。正因为这样,教育的改革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迈不开步伐。事实上,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的,而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封建社会,会写八股文就能当秀才。到民国,废科举弃私塾办学校,小学要学自然知识,中学要学数理化和外语。现在面临信息时代,必须充分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包括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更新。当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显然要发生变化,在新世纪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无法有效地获取知识,相当于现在的文盲。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懂得信息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学会利用信息、掌握处理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教育的传统观念也产生重大影响。以往当人们发现某一学生能背出圆周率到几十位,大家都觉得了不得,把他视为“天才”。当然应当承认这位学生的智力可能比一般学生高一些,但这毕竟只是记忆力,不是理解力,更不是创造力。我们应当下很大的精力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信息时代,特别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而不是只会背诵前人现成的结论。
过去衡量人才的标准往往是知识的积累,谁在脑子里装的知识愈多,就愈被认为是人才。但是现在知识“爆炸”,任何人的脑袋都无法容纳浩瀚如海且迅速更新的知识。假如有人问我:“曹雪芹是哪一年死的?”我答不上来。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不是一个人才。我会对他说:“过一会告诉你”,我可以从网上或者电子出版物上很快地查出来。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项本事。在这基础上再去发展知识。只靠背书来获得高分的人在新世纪中将是没有出路的。
在大学里,一年级学生往往是“不教不会”,在毕业时应该做到“无师自通”。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大大地促进这个过程。
现在人们时常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贬义词,其实在科学技术范畴中,“标新立异”有什么不好呢?“新”和“异”正体现一种创新精神。当然我们提倡的是在科学思想指导下的“标新立异”,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信息时代的办公方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和采用办公自动化手段,集中办公方式将成为过去。同样,集中学习的方式也会改变。可以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求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地点、听同一教师讲课?理由很简单:如果不去上课,就听不到老师讲课,就学不到知识。那末,如果通过网络、计算机辅
助教育系统、电子出版物等方式也能方便地进行学习,是否还必须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课?而且对所有学生不论其基础、程度、兴趣和接受能力,都用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讲课,并非理想的方式。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将使学生增大自学的成分,而且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和进度。既有统一的要求又允许有不同的选择,真正实现因才施教,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将会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将来的学校将没有围墙,所有想学习的人都能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到所需的知识。我认为,我们应当对21世纪对教育的挑战有充分的准备。要做到先知先觉,站在时代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要后知后觉,更不要不知不觉。
当前加强学校里的计算机教育十分必要。计算机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又是大众化的工具。通过学校中的计算机教育不仅可使学生掌握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学生对先进科技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本领。因而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只有建立新的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现代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