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是否有益于创新教育?
1957年11月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较之美国早近三个月。1967年,教育家分析出,美国空间技术落后于苏联的原因是,两国科技人员文化艺术素质存在着差距。美国科学技术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却落后,导致了人才素质的缺陷,使科技竞争能力减弱了。从那时起,美国对人类艺术教育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出现了艺术家及社会参与艺术教育的创举,并严格地把艺术教育与艺术训练区别开来,其目标是,不让一个文化残疾进入社会。
会拉小提琴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启发而得到的。”会吹单簧管、黑管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说:“……这些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切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或者说,正因为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儿,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才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众所周知,一切艺术都是源于广袤博大的自然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又都是独创的,昭然地展示个性风采,是一种美的物化形态。艺术欣赏是凭借艺术品而生发的一种美的发现,一种再创造,是最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会激活学生潜在的爱美之心,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在由衷的热爱中,获取知识,施展才华,使艺术的激情转变为生活的激情。
当那种莽莽苍苍、淋漓浑厚、元气充沛的中国山水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情感怕是很少不随着艺术家的笔墨飞动,不觉间精神如山驰云走,谷暗霞飞;耳听《黄河大合唱》,那来自远古的滔滔黄河水奔泻着,倾诉着,让人感受到一种博大的,撼动人心灵的神奇力量;诵读反映当代社会,节奏快速的诗文或科幻作品,学生为之张扬的是对未来有着幻想性的追求,增强的是现代高素质复合人才必具的竞争意识,进取心。
艺术品内在的活力会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当他们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知识、体验融进自己的创造物。在创造性的工作中所需的奇思妙想,皆因有艺术之神为之开道而四通八达。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眼界大开,知识面更广,这都是创新教育欲达之目标。可见,艺术欣赏之于创新教育,有着德育、智育、体育不能取代的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应该为艺术欣赏课创造更好的条件,以适应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