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考分的不正确态度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家长对考分不合理态度已成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只重表面,他们对看得见的考分名次很关心,而对孩子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知识面是否够宽广、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却缺少应有的关心。如果孩子的考分名次好,他们就觉得万事大吉;如果考分名次降下来,他们就着急得不得了。他们平常督促孩子学习,基本上只集中于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这种不合理态度会造成孩子不明确学习的目的,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好名次。会造成孩子片面发展。会造成孩子缺乏应付考试失败的能力。
这类案例现实中很多,我在此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案例一:某重点大学一位姓王的同学因不满于自己的考试成绩而取安眠药自杀。从小学到中学毕业,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第二。他的父母很为他自豪,每当他得了第一,他的父母就奖励他,常常把他的学习成绩拿出来向别人炫耀,父母的做法使他从小就树立了牢固的观念:为获得好名次而努力学习,而且一定要得第一名。到了大学,强手如林,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他只得了第十六名,他吓了一大跳。为了期末考试能得第一,他狠下苦功拼命学习。但是,适得其反,因疲劳过度,期末反而退到了二十几名。到第二学期,他更加努力学习.但事与愿违,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记忆力很差。临考试时,他的精神完全崩溃了,他不敢面对考试,当同学们在考场里时,他在寝室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案例二:有一位姓史的家长,为他的孩子不能再名列前茅而苦恼得不得了,去寻求心理咨询。他的孩子在幼儿园时表现活跃,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优势很明显。他为此很高兴,常在别人面前夸他的孩子这个得第一那个得第一。为了孩子快快发展,他想办法让孩子提前上了小学。可是到了小学,他的孩子不再名列前茅。他的孩子很快就变得沉默,不听老师的话,上课不守纪律,对同学不服气,放学回家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学习了。孩子得不到第一,他着急得不得了,常常问班主任自己的孩子在班上的表现,以为孩子现在变坏了,有时批评孩子不好好学习,但不见效果。经咨询,才知道自己的错误。
家长对考分的不合理态度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孩子的期望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 |
|
作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得好一些,这本身没错。但有的父母对孩子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为了孩子考出好分数作不切实际的努力,结果反而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使孩子感到自已在学业上永远是失败的,对学业没有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反而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有一位家长是某公司的经理,他一心希望儿子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认为如果儿子没有大学文凭,将来会找不到工作,职业高中的文凭根本没用。儿子上初中,在一所很一般的学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下游。他觉得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就想办法把儿子转学到上海师大附中,可转学并没能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孩子更加跟不上教学进度,孩子的考试成绩反而下降了。于是,从初二开始就给孩子请家教,成绩有所提高,可仍然不理想。到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儿子的考试成绩名次仍然是班上倒数。他为此非常着急,老是数落儿子不好好读书,夫妻两人轮流督促孩子学习。可儿子人在书前心在书外。儿子也知道应该好好读书,可面对父母的做法,他有些害怕读书、厌烦读书。为了使儿子考上高中,这位家长不惜重金聘请家教,许诺家庭教师,如果培养他儿子考上高中、就给两万元奖金,对此,儿子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一开始还配合家庭教师好好学习,可后来越来越觉得没什么希望,他内心渐渐地产生抵触情绪,最后,与父母吵了一架,出走了。
二、运用不良的激励机制。
许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好好读书,动了不少脑筋,用了很多办法。可是,常常适得其反或没有效果。比如:当孩子考试得了好成绩,就对孩子以物质奖励,对孩子放松了教育和督促,对孩子的小错误很宽容。这往往会使孩子骄傲自满、松懈退步。又比如:当孩子考试失败时,就抑制不住心中的不满情绪,对孩子大加指责埋怨,严加管教,没收玩具,不让孩子出去玩,不让看电视玩游戏机。这其实是给孩子雪上加霜,使学生失望的同时又产生对考试失败的恐惧,回避学习,不愿再作出努力,从而导致孩子进一步的失败。再比如:有的家长许诺孩子,如果考试得了多少分或得了第几名就给什么奖励,如果考不好就给什么惩罚。其实,这并不能促使孩子好好学习,因为他们不是在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给孩子以表扬或奖励,他们强化的不是学习而是想得好分数的想法。孩子也希望自己得好分数,只是贪玩、不懂得好好学习。这种激励方法,可能会使孩子过于追求表面的分数,采取投机取巧、作弊、欺骗等手段。
三、只看绝对分数,不懂相对分数。
很多家长只看孩子得了多少分,是六十几还是不及格,是九十几还是七、八十分。不管考试难度如何,如果孩子得了八、九十分,他们就非常高兴;如果孩子只得了六十几乃至于不及格,他们就很不高兴。其实,考试难度对分数影响很大,难度高的试卷孩子只能考五、六十分,难度低的试卷孩子可以考八、九十分。高难度的考试得六十分可能比低难度的考试得九十分还难。有的家长,能够从相对分数来看孩子的成绩,他们从孩子在班上的考试名次来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仅仅与同班同学比较是不够的。还得与全校比、与全市比,与孩子的过去比与孩子的其它方面比。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看孩子的相对分数,就会引导孩子也不能正确而全面地看自己的相对分数,坐井观天,只看绝对分数或只看自己在班上的名次。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