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实施新课标中,我产生了许多闲惑: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同时,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阅读修养,当好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指导者呢?我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点粗浅体会。
首先,我感到教师必须要会读书。教坛上盛行一个比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要以书为主,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包藏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如《与庄子对话》,我们可感悟到庄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追求、精神境界和良心品质等。
其二,我认为教师要会研究。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现代教育的讲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我国著名教育家
记得我在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时候,在全员的协作下,上了一堂《写字》语文研究课。在课教后琐思中,我写道:“上出语文味,学得有滋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研究结果为:帮助学生理请课文的顺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逐步提高,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导学生运用换词比较法,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的情感全部被调动起来了,在课的拓展部分,学生能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意思。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主动、那么投入地学习。我说之所以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源于这节课有浓浓的语文味。所以教师要学会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改进!
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牢记传统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读书要四到”。即心到(多动脑筋多思考)、口到(朗读。有人说文读百遍其义自见)、眼到(认真看,开扩视野思路)、手到(勤动笔多摘录)。要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脑筋不如烂笔头”,这些都是古今中外读书人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的行之有效的读书经验。读书时,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物的内容而确定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教师还要尽力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举办讲演会。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连珠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要给予肯定,把好的笔记在学生中传阅,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还有手抄报展览。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用版面的形式再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交流。促使学生相互比较学习,达到共同进步。有组织的让学生漫谈自己阅读的方法及此对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有何帮助。
总体说来,在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下,我们的学生会变成一个个“读书”人,我们的校园也能成为一个“书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