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 2008年春季开学前夕,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通知同时决定2008年3月在北京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这一举措的普遍意义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让广大学子更好更深刻的了解国粹艺术的精髓.
京剧进课堂
京剧的发展已有2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此次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是在教育界开展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大大丰富了中小学艺术课的内容。新课改提倡学生的学习应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过渡,京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唱念做打、它的舞台服装等就蕴涵了多学科的内容,又属于美术课的内容。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京剧接受品德教育、感受艺术之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寓教于乐。
就文化而言,京剧本身具有
京剧在知识上让我们重温了过去,也让我们在道德与修养上得到了一次提升.京剧的创作及发展,传承富有一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无论来自自然,社会,还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方法技巧,还有做人的原则和所应具备的美德都深蕴其中.它富有的文化精粹,哲理,原则都需要我们去汲取与升华.尤为重要的是,京剧作为一种纯文化,对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有很大影响.总之,国粹对学生树立人生观,加强人文教育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有积极的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国粹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京剧美,无论在服饰,在唱 ,还是在舞姿,身段. 服饰--色彩斑斓,唱..--魅力十足,舞姿----婀娜多姿.脸谱形象夸张,生,旦,净,末,尽在脸中.演员在台上举手投足,或雍容大度,或气宇轩昂,或慈祥可亲,动作矫健,节奏,轻快....都能给学生们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精髓.京剧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演员的精湛演技和道具都是美的体现,它有益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他们的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雅艺术的审美情趣.京剧能培养学生的才能.广大学子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会对艺术工作者产生由衷的赞叹和佩服,由此产生学习和创造的激情.
京剧进课堂 还要跨好几道坎
主要几个方面
第一 课时方面问题
京剧课纳入原有音乐课程,虽然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在具体操作中,课时却不容易安排。音乐课每学期的课时只够勉强完成教学任务,如再加入京剧内容,就必须调整音乐课结构,把原有的一些教学内容删除,打乱课程计划。而且,京剧是考查科目,不是考试科目、
第二 经费问题、
京剧进课堂,相应音乐教材、教学大纲也要修订,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京剧教学。此外,学京剧不
第三 师资问题 、
师资是一道坎。毕竟隔行如隔山,学校音
第四 学生基础和地域问题
京剧进校园肯定是件好事,但还是要考虑因地制宜。比如说,在上海和浙江,人们肯定爱听沪剧 越剧,到了河南就是豫剧,在陕西,秦腔则是主流。如果非要这些地方推广京剧,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既不懂也不感兴趣。如果硬性灌输,很有可能变成走过场、流于形式。在曲目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得全面些。
要肯定京剧进课堂的积极意义,但推广传统文化不该独尊京剧。建议采取“1+N”的因地制宜的模式,“京剧为主,地方戏为辅”,开设戏曲课,向全国中小学推广。
京剧博大精深,普及京剧文化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艺术情节,提高学生修养及增强道德观念." 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踏踏实实的把传统文化带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