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成长当中,需要知识与学问,所以要学习各门功课。需要有优雅的气质,高尚的灵魂,诗意的心境,所以要亲近文学,阅读属于各自年龄的文学作品。余秋雨先生说:“文学素养使人心软。软之于内,是善良;软之于外,是敏感。”梅子涵先生说:“请你尽情地阅读属于你的年龄的文学书吧……”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之作,作为语文教师应着眼于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引领学生博览群书的同时,更多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对小学生来说,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一类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另一类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来自民间文学、成人文学领域,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文学。例如:《伊索寓言》、《巨人传》、《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有许多这样的作品。
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把握住这大好时机为孩子点燃经典阅读的明灯,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快乐地阅读经典,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对话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广泛地阅读经典书籍,从中吸取更多的养分,学习更多的知识,开拓他们的思路。
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哪怕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难单纯凭借作品自身的资质“不胫而走”,而需要通过推广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经成为制约儿童经典阅读的瓶颈。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孩子去阅读经典名著以外,自己也要不断地去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补充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孩子。
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我国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数量还远远少于国外孩子,我们教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和介绍还远远不如国外。在外国片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柔和的灯光下,妈妈坐在孩子的床头,拿着一本厚厚的长篇故事书,慢慢念给孩子听,念到孩子睡着,才将书折起,第二天继续念。留给孩子的是每一天睡前最最美好的期待。这些国家往往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床边阅读历史。再想想我们自己,尽管我们也经常在睡前为孩子念点什么,但我们通常是为了哄孩子入睡而随手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一页,这样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养不成孩子对学习的尊重。
我们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承担这个责任,点亮经典阅读的明灯,照亮孩子一生。那么,我们该如何引领我们的孩子并跟孩子们一起去亲近经典儿童文学呢?用一句话来说,教师要先于孩子阅读,先于孩子被感动;要经常向孩子推荐,经常与孩子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与快乐。教师只有先于孩子阅读,先于孩子被感动,才能把真正优秀经典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使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少一些与经典擦肩而过的遗憾;只有经常推荐、经常交流分享才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形成浓浓的阅读期待。
让孩子多诵读经典作品,不仅能让他们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带给孩子更多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