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视点:老师眼中的“优生”与“差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9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往往是影响教师施教、学生发展乃至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那么,老师们心目中的“优生”与“差生”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认为“优差生”的区别何在呢?一项最新统计数据表明,66.3%的老师认为,“优生”与“差生”的区别主要在于智力因素,而33.7%的老师认为,差别主要还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勤奋程度、意志力、品格、自我约束力、自信心、责任感、心理承受力等。

    这项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对全国16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抽样调查具体结果是这样的:

    40%的老师认为“优生”与“差生”的差异在于学习习惯的不同,20%的老师认为差别在于学习成绩的高下,18%的老师看中“优生”与“差生”谁更具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另有7%的老师认为“优差生”的差别主要在学习方法得当与否,6%的老师认为学习兴趣是否浓厚也是“优差生”的重要差别,还有5%的老师认为学习能力的强弱是“优差生”的区别之一。

    除学习方面的因素以外,16%的老师认为“优差生”的差别还表现在个人道德品质上,13%的老师认为“优差生”在纪律性上的区别也很明显。此外,8%的老师认为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如自我约束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身体是否强健等也是“优差生”的一个明显区别。

    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老师认为,“优差生”的提法是不妥的。“优生”与“差生”只是相对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待挖掘的潜能,造成“优差生”之间差距的原因,既有遗传因素、个体差异的制约,又有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总的来说,“优生”的关键还在于自觉积极的思考、刻苦勤勉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老师应该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