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来稿:激发“创新能力”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2-18

    12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对话》播出了孙正文访谈专辑,看后感慨良多。

    孙正文,目前是软库公司总裁,一个有中国血统的亚洲人(从韩国出生、在日本成长、到美国成才)。24年前刚进入大学时代便雇用导师、教授等专业人员根据他的创意,研发微型计算器,从中获得200万美元的盈利。

     对于自己的成长,他感想最深刻的一点便是:父亲的教育方针——即解放思想、鼓励创造。在他高中未毕业时,即到美国学习、深造发展,从而造就了一番事业,在IT产业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到现在,他共来中国交流访问10多次,是朱镕基总理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在清华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交流合作中出谋划策,非常关心中国的教育、中国的IT 产业以及中国未来的走向。

     从这一事例中应该看到,外国人看重我们的市场、庞大的人口中蕴含的潜在的人才资源。就目前高科技为代表的经济与科技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要反思当前教育中问题的结症所在了。我们不解放自己的大脑,只有一辈子跟在老外的背后,用别人的剩下的东西、替别人打工、为别人赚钱、实践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最后“无产者站起来了”仍旧是无产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仍旧是被压迫民族,被压迫在“大脑”。

     面对世界大潮,不能满足于老外对我们的“吹捧”,别人只是羡慕我们人多、经济有起色、国力有了增强,又非常大的潜在市场竞争能力。如果我们自己束缚住了年轻人的手脚,那么被捆绑的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脚步。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中学阶段特别是小学到中学转型期间的初中教学,捆绑束缚学生思维的问题尤其突出。学生的学习有一大半的原因是家长逼迫、学校压力,源出自己内心的学习激情可以说是越来越淡薄。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排名次、比分数,因为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因为家长学校的攀比,所以学了之后越发感到不知为了谁。

     学习目的既然站不稳,学习态度自然就好不到哪里去。到现在我们的学校多数是只管不理的。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招数虽然被奉为经典,但是愿意仔细探究教育中实际有效的方法的人特别是领导,还是不多见的,能够用评比“省重点中学”的招牌,引诱地方财政投资教育,已经是殚精竭虑了,更别提仔细研究教育方法、教育改革了。

     系统地学习固然不错,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想要每个人都全面地掌握全方位的系统知识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习、会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解放大脑的思维,突出创新精神,特别是平时的学习尽可能地通过探究问题的方法进行。

     二十多年的高考实践,考试的具体内容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所谓的知识点促使老师们主要的不是做学习的指导者,而是保姆。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是出现问题首先是追究教师的“保姆”工作不力,没有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细致的辅导,就是说没有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为学生设想好。这样,实际上束缚的不只是学生的思维,更为可怕的是束缚了广大教师的思维。现在的课本体系很死板,没有开放性,不要说学生学习之后能否启发创新精神,教师上课更是既没有激情,也无法创新。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的课时都被挤占的情况下,指望学生创新却没有提供机会。现在的补救工作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连全国重点中学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在全体学生奔高考时,尚且在担心高考的问题,惶论其他学校的普通学生了。教育产业化应该是弱化升学率、分数,强化选材、选拔包括全才和偏才,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发展特长,从而促进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教育的重点在于解放大脑、发扬创新精神。

     当前成功者无疑都是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创新,达到创业的目的,从而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因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自己的将来练就谋生本领,为家人、为集体争得荣誉,为社会奉献激情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