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先生一样面临尴尬的,是上学年对外经贸大学的11名新生。由于姓名用字生僻,在报纸张榜公布录取名单时,他们的名字只能用“黑三角”代替。在一些地方,遇到电脑打不出的生僻字,户籍管理部门会要求改名后再上户口。而在地图、辞书出版和古籍整理中,计算机中的汉字就更不够用了。
    不能怪电脑“笨”,是它们执行的字库标准太老了。据国家语委副主任傅永和介绍,现在绝大多数电脑装载的字库,遵循的是1980年制定的GB2132标准。也就是说,它只“认识”6763个常用汉字,还不如东汉时编纂的《说文解字》收字多。而1986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达5.6万,去年8月国际标准化(ISO)组织修订的汉字编码库则包含了70205个汉字。这就难怪遇到稍难一点的字,电脑的“文化水平”就捉襟见肘了。
    这些年来,随着新的国家标准不断推出,汉字库的容量一直在扩大。2月16日,北大方正电子公司的GB18030字库和方正超大字库通过了国家级审定,这是国内第一套执行最新国家标准的同类字库,前者收汉字27484个,后者共收汉字70244个,有了这些字库,电脑“扫盲”应可基本实现。
    “但字库再大,不用也白搭,”国家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工作人员王利剑说,“事实上,像‘rong’(镕)字,早在1993年就收入了字库,但还是有很多人说要补字。为什么?因为新字库电脑没装上,而且输入法也不支持,当然就打不出来了。”不过他接着说,GB18030-2000标准将于今年强制实施,所有点阵字库和输入法都必须执行。看来电脑的“扫盲”,还属于“义务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