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浅谈三维目标的落实

作者(来源):厉 梦    发布时间:2006-03-30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互动,离开了教师与学生的经验共享和“视界融和”,离开了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话题的对话,离开了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环境的设计,离开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课堂,应该是张扬学生个性、唤起学生激情、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生命价值与活力的舞台,也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出来的场所。我们应当改革僵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要以饱满的创造激情和深刻的教育睿智,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地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要有开放意识,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的读所接触到的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快乐;但将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放飞学生的个性,并使其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机遇与挑战并存,别怕听到学生们说 “不”。课堂上,学生插嘴和唱反调的情况都不可避免的,在我的课上有时会听到:“老师,我对某某同学的回答有意见。” “老师,我认为你说得不对”“那你说说看” 类似这样的对话。正是在这民主的课堂上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激活。语文可以说是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并以其独特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师要引领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解读、感悟、揣摩、体验、沉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方能体味到“园林”之美。教育家叶澜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

我实践下来,觉得课堂上采用表演的形式,效果很好。当然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只是附带的功能。以前上课时,我也是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演好这一角色就满足了。现在我又尝试在表演时让角色反串,变换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多一点体验,多一份感受,多一层理解。
    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表演好像可以是随处可用,信手拈来,可以说应用比较广泛。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例如,在进行《鹰王和鼹鼠》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文中的情境。我认为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追求的不是表演的结果,而是研究如何表演的过程。研究如何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深读感悟课文的过程。实践结果证明,通过表演,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课文,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表演中,还可以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产生互动,使课堂出现和谐的、热烈的、平等的学习氛围。我还引导学生依据表演时语言、神情等方面的情况评选出每个角色的最佳表演奖,大家的兴致可高了!

课堂上表演是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把书读活。“在编演的过程中,大量的语文实践是积淀语感、唤起想像与联想的最佳机遇。”学生将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进行内化,转化为适合表演的口语化语言。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求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表演是课程内听说读写的整合,是各个学科的有机整合。是对文本的再加工、深加工。是一种全息的、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的方式。
    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来恰当地运用表演,让表演走进课堂,深入课堂,这将是我们教师积极追求和努力探索的。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