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

作者(来源):胡 颖    发布时间:2006-03-30

《西湖名堤》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传统美德祖国名胜”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介绍了位于杭州的著名旅游胜地西湖的两道名堤……白堤、苏堤。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情趣。第1、2节介绍了西湖的美景,运用了三个比喻将西湖的婀娜多姿和宁静的水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第3、4、5节介绍有关白堤和苏堤的传说。美丽的传说赋予美丽景色无限的生气和情趣,令人难忘。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

*正确认读生字“叠、峦、优、硕、掠、苏、凡、犯、锦、绽” ;理解层层叠叠、硕大、锦带”词意。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优、掠、苏、凡、犯”。

*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描写苏堤和白堤的句子,体会描写同一种景色的不同写法。背诵课文第2节。

(说明: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逐渐能够适应开篇阅读,对阅读渐渐产生了兴趣,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在进行阅读的同时,希望得到一些阅读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朗读中加入自己的感受,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还是有阅读的欲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提问,启发想象,并在课堂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的训练,加强词句的的理解和积累。根据教学目标集中、明确、适切的原则,我制定了本课的认知目标。本阶段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去理解,并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我还在教学过程抓住比喻句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喻句的句式及其规律。)

2 情感目标:

了解白堤和苏堤的来历。

(说明:在课堂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例如:西湖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西湖的山,西湖的水,西湖的长堤都是美伦美焕的,这些学生根据课文中词句,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并能根据课文词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本课作者的意图是重点介绍西湖的名堤,这从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中都能显现出来,而学生却不容易体会到这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行为目标:

  感受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而且有美丽的传说,一物一景都富有情趣,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

上课一开始,我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看看西湖的图片,让学生对西湖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让学生带着欣赏美景的情绪进入课堂教学。在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西湖哪些景色最美?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以后,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文第2节,感受西湖的山和西湖的水,并通过板书西湖风景图,让学生理解“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从而读好描写西湖山、水的句子。并运用“真像、宛如、如同”这三个词语,让学生进行比喻句练习。在学习课文第3、4、5节时,让学生对小整体进行感知,了解了西湖名堤名字的由来,和堤上美景,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行感悟。白堤和苏堤的景色相同,都是桃树和柳树,但作者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不同的味道。在教学这两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中,我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句子进行体会,第一句抓住词语“桃红柳绿”和比喻句来教学,第二句着重让学生体会拟人句。最后通过引读让学生体会正是这两座名堤使西湖更具特色。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