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起步、探索阶段:
    时间大约从1980年到1990年,以1991年在济南召开的第四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主是内容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本结构、Basic语言和编程初步,以Basic语言为核心。早在1980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WCC)上,一位学者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计算机语言是人类的第二文化。这已经将计算机语言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位,与会的中国专家回国后,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尽快在我国开展计算机教育。于是后来在五所大学的附中(北京三所,上海两所)开始此项实验,并逐步在全国推广,以学习Basic语言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学习方式逐步形成。1984年左右,政府开始组织企业生产自己的中华学习机,于是,这项实验开始从高中向初中和小学推广。
    在1985年美国召开的WCC上,中国代表受到很大的震动。此次大会反映了三种新的趋势:
    (一)、计算机教育的重点项目。八十年代前后,高等教育计算机论文占80%,中小学教育计算机论文占20%,而1985年前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转变:中小学教育计算机论文占80%,而高等教育方面占20%。由此可见,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教育成为重点项目之一。
    (二)、计算机教育模式。国外计算机界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仅把它作为学习的对象。当时美国的一些计算机领域人士对“把计算机当作课程来学”这一观点进行批判时,常举汽车为例,他们认为,汽车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人们会用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初中时便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学,计算机也是如此。但纵观我国整个90年代,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主流还是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的对象。
    (三)、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再局限于Basic语言。对语言规定得过僵、过死不利于高一级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因而需要语言学习的多样化。
    综观第一阶段,其特征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对象,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 扩大实验阶段。
    时间为1991年—1997年,以1991年召开的第四次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会议提出了几点建议: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教育及辅助管理;考虑到计算机教育的工作量,国家组织单独的计算机教学评议组来评议。自此,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特级教师首次出现了。
    与此同时,社会上关注计算机教学的教育软件也多起来,这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不仅把计算机当作学习对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工具。同时,机型也由最早的苹果机向486、586等发展。
    三、 加速发展阶段:
    从97年至今,网络的发展又使互联网成为新的学习内容。计算机语言不只局限于Basie语言,计算机开发重点也转向系统软件如DOS系统,windows系统,工具软件,以至应用软件。这时的学习特点是不仅把计算机做为一种学习对象,还把它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资源和环境,这大大拓宽了计算机在以技术为核心的教育领域的应用,为计算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教育部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