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视点:专家为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把脉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9-04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走过二十年风雨历程。日前,教育部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王本中对二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教训进行了总结。

    王本中指出,二十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 充分重视师资培训,做到“培训先行”。这一条经验来源于教育部开展的五所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实验,当时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对充分利用计算机及其资源起来了良好作用。。

    二、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处理好软件与硬件、设备更新与教学需要之间的关系,坚持“突出应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发展早期,曾出现过“重硬轻软”和“只硬不软”两种不良倾向,至今仍有影响,因而,处理好这二者关系不无必要。

    三、 信息技术设施投入体制的多样化。据了解,北京的中学,很少用政府拔款,而是自己凑钱买,有的省市则采用自己交钱购买的方法。根据即将出台的文件精神,到2008年,全国要基本实现中小学校的电脑配置问题,目前已配备的有10万所,还有60万所亟待配备,这笔开销耗资巨大,因而必须走新兴技术体制多样化道路。

    四、 实验研究、把握信息技术应用要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克服盲目性,使信息技术整合到教育当中去,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经验。

    在谈及二十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时,王本中指出问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一、 配置率较低。二十年中,70万所中小学配置了电脑的仅占1/7。

    二、 使用率低。存在投入浪费问题。

    三、 功能效率低。在某些学校,计算机作为一种摆设,或者成为应付检查的工具。

    四、 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太大。

    在分析原因时王本中也提出了以下四点:

    第一、 传统观念的束缚。有的领导老师就认为,不用计算机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也能把学生教好。

    第二、 教育制度本身固有的局限。现在总说“减负”,而负担重的根源还是在于教育制度本身,制度不创新,不改革,负担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的教育体制,其优势体现在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但随着时代发展,随着21世纪对人才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等方面要求的增加,目前教育体制的优势将越来越失去,其弊端将日益显现。所谓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局限了学生活动范围,是非常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第三、 经费投入问题。

    第四、 技术实现的障碍。技术实践与教育过程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在使用中停电、死机等问题,会经常性地影响机器的使用。加之有的老师操作不熟练,也客观影响了技术实现。